「你真的在幫助別人,還是把別人的煩惱硬塞進自己心裡?」有些人天生感官敏銳、心思細膩,特別容易感受他人的痛苦。明明出發點是慈悲,卻常被情緒拖著走,心像被苦水泡過一樣,總是無法放鬆。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在他的新書《不生病的藏傳紓壓術:療癒身心靈的預防醫學》(時報出版)中提出,「右腦活躍的高敏族,很容易將他人的煩惱當成自己的,久了就會讓小小的心變成苦海。」若情緒壓力堆積到戳一下就爆的程度,身心健康將大受影響。
但要逃離壓力、找回快樂,不一定得離群索居或遠走深山。洛桑加參說:「躲去山上也沒用,問題只是在空氣比較好的地方繼續煩惱罷了。」與其逃避,不如練習「當下解脫、就地開悟」。他提出四項具體的藏醫生活練習,幫助現代人強化抗壓韌性,甚至預防失智。
感到不安時,學會面對問題
不安情緒會像雪球一樣滾大,原本只是一點擔心,經過妄念加工與旁人攪局,很容易惡化成大災難。洛桑加參建議,學習聖嚴法師的智慧:「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他提醒,九成的擔憂根本不會發生,與其任由妄念蔓延,不如轉向正念思考,因為「往好的方向想,是願力;往壞的方向想,就是怨力。」
感到悲傷時,坦然去體驗
「苦亦無常。」洛桑加參指出,悲傷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它終究會過去。悲傷的淚水與汗水,都是排出壓力的形式。有人透過觀影哭一場,有人靠運動揮汗如雨,都是極佳的情緒出口。提醒自己悲傷不必壓抑,但也別過度,以免傷身又傷運。
感到恐懼時,檢視能量流失

恐懼像水,會吞沒理智;憤怒如火,能焚毀好心情。兩者皆會「耗能」,令人精疲力盡。洛桑加參強調:「說破就不靈。」將情緒看清楚、說出來,反而能解除它的魔力。他也建議從「利他」著手來轉化恐懼,「若恐懼源於自我執著,那就多為他人著想,利他放捨,才是長久安定之道。」
感到焦慮時,培養解決力
「有辦法處理的就別焦慮;沒辦法處理的,焦慮也沒用。」洛桑加參建議,用閱讀來對治焦慮。不一定要讀心靈雞湯,也可以讀專業書籍,實際解決當下難題。當你靠閱讀獲得新知、解鎖技能,就不再只是排解情緒,而是讓自己真正成為「有能力面對問題的人」,自然更令人安心,也更能紓壓。
洛桑加參也分享自己行醫與人生體悟:「成功不必在我,願意把球傳給最適合得分的人,你才會被搶著邀請組隊。」他相信,具備助攻能力的人,是團隊裡最不可或缺的存在。願意成就他人、也願意分享智慧,才是讓人搶著與你合作的真正原因。
最後,他引用文殊菩薩的一句話為結語:「讓他們都開智慧吧!」不管是曾詆毀、怨懟、誤解你的人,若你願意放下執念、保有智慧,就會明白──真正的力量來自內在的安定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