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縱谷大地藝術季賞美衝一波 6國藝術家秘境打造12件地景作品
花蓮FUN暑假五大免費水上體驗 從白天開始瘋玩鯉魚潭
「好港齊來」花蓮漁港市集活動 7/5~6向日廣場登場
環境部資源循環考核 花蓮縣獲最高榮譽「特優等獎」
高雄市榮服處前進長風營區 宣導退除役權益 助官兵規劃職涯藍圖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墨新聞 MORE News > 醫藥健康 >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腳麻老是說不清?朱家宏醫師教你分辨血管障礙與神經卡關的關鍵差別
醫藥健康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腳麻老是說不清?朱家宏醫師教你分辨血管障礙與神經卡關的關鍵差別

韋 石
Last updated: 2025/07/03 17:51
韋 石
Share
13 Min Read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腳麻老是說不清?朱家宏醫師教你分辨血管障礙與神經卡關的關鍵差別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書封
分享文章

「醫生,我腳會麻,是不是血路不通?」足踝專科名醫朱家宏醫師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他總是微笑以對。因為在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血路不通」這個病名。真正讓腳產生麻痺感的原因,大致分為兩大類:血管障礙與神經障礙。

朱家宏在他的著作《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中提到,許多患者誤以為只是「循環差」,卻不知道背後可能潛藏糖尿病神經病變、脊椎壓迫,甚至跗管症候群這類不易診斷的足踝疾病。一旦拖延治療,輕則疼痛麻痺,重則組織壞死,甚至截肢。

足踝外科名醫朱家宏

血管問題不只「循環差」,嚴重可能演變成「腳中風」

最常見的血管障礙就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變。當血糖控制不佳,末梢血液供應不足,就像沙漠缺水一樣,容易讓腳部產生麻感。進一步還會導致動脈硬化,讓脂肪、鈣質堆積在血管內壁,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腳部潰瘍與壞死。

動脈硬化造成的「腳中風」也不容忽視。雖然發生率不高,但當下肢動脈突然阻塞,若無法在黃金八小時內處理,後果可能是永久性的組織壞死與截肢風險。

靜脈栓塞則是久坐、久站者要特別留意的問題。例如常見的「經濟艙症候群」,因長時間壓迫造成深層靜脈血栓,輕則腳腫脹,重則血栓流向肺部造成致命肺栓塞。這類症狀以脹感為主,較少有典型的麻痺感,但仍常被誤認為單純腳麻而延誤治療。

神經問題才是腳麻的主因,關鍵在於位置與感覺

相較於血管,神經問題更常是腳麻的根源。神經系統可分為中樞與周邊兩類:

中樞神經系統

來自脊椎的壓迫,常見如椎間盤突出與椎管狹窄。前者會壓迫單側神經根,產生放射性帶狀麻感,伴隨背痛,有時病人能清楚指出哪條神經受壓。後者則常出現在走路或站立一段時間後,出現整隻腿的麻與無力,坐下來會立即緩解。

周邊神經系統

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病變會讓腳部出現弥漫式麻痛,尤其在腳趾、腳背、腳盤位置更明顯。這類病變通常難以根治,只能藉由血糖控制與定期追蹤穩定病情。

另一種常被忽略的是跗管症候群。這是足踝專科才熟悉的病症,症狀類似足底筋膜炎或蹠痛,容易被誤診。

朱家宏分享,一位美國病患為腳痛求醫,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連打多次類固醇仍無效。輾轉十個月後,才被確診為跗管症候群,手術處理後才真正改善。這類病例在醫療資源豐富的美國都難以正確診斷,更遑論普遍對足踝解剖認識不深的台灣。

腳麻該怎麼分辨?三件事一定要記得

朱家宏指出,腳麻雖然是常見症狀,但若能仔細觀察發生時間、感覺類型與麻的位置,就能大幅提升診斷效率。

一、什麼時候麻?

★活動時麻、休息緩解:血管問題機率高,尤其是動脈阻塞。

★站久麻、坐下改善:常見於椎管狹窄。

★不分時間、持續麻、甚至有灼熱刺痛感:可能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或跗管症候群。

二、哪裡麻?

★整條腿、連背都痠麻:多為脊椎神經壓迫,像椎間盤突出。

★腳底、腳盤內側麻,其他部位正常:高度懷疑跗管症候群。

★腳趾、腳背、腳外圍愈麻愈明顯:典型糖尿病神經病變,麻感呈散狀擴散。

三、怎麼個麻法?

★有如針刺、灼熱、觸電感:偏向神經壓迫,特別是跗管。

★脹麻、沉重、無力:需警覺動脈或靜脈循環不良。

★一敲某部位就麻痛:如敲擊內踝下方出現電流感,很可能是脛神經受壓的跗管症候群。

症狀愈具體,診斷愈精準

「血路不通」不是診斷用語,而是一種主觀感受。朱家宏提醒,患者若能清楚描述症狀,說出「哪裡麻、怎麼麻、什麼時候麻」,將大幅提高診斷效率。他指出,許多腳麻病人從內科、骨科、復健科、中醫流浪多年,始終找不到真正病因。症狀被模糊的語言包裝,例如「痠痠麻麻」、「有點沉」、「走久會怪怪的」,對醫師來說無法提供有效判斷。

「有些神經障礙是可以手術處理的,例如跗管症候群,若能早期診斷,甚至不需動刀即可改善。」朱家宏強調,及早了解病因、說對語言,比吃對藥更重要。你以為的「血路不通」,其實可能是神經卡住。與其反覆忍受,不如學會辨識、早點處理,才不讓一雙腳拖垮整個人。

分享此文:

  • 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 Facebook
  • 按一下即可分享至 X(在新視窗中開啟) X

請按讚:

喜歡 正在載入...
Previous Article 藍推幹話撲克牌反罷 賴清德、柯建銘是鬼牌 藍推幹話撲克牌反罷 賴清德、柯建銘是鬼牌
Next Article 饗賓集團暖心招待百位弱勢親子家庭 共饗美食盛宴 饗賓集團暖心招待百位弱勢親子家庭 共饗美食盛宴

近期消息

藍推幹話撲克牌反罷 賴清德、柯建銘是鬼牌
藍推幹話撲克牌反罷 賴清德、柯建銘是鬼牌
熱門
2025/07/03
彭振聲妻身亡 韓國瑜:望司法正義善待人民 維謢最重要的一道防線
彭振聲妻身亡 韓國瑜:望司法正義善待人民 維謢最重要的一道防線
熱門
2025/07/03
黃國昌:官逼民死 感謝韓國瑜正義之聲
黃國昌:官逼民死 感謝韓國瑜正義之聲
熱門
2025/07/03
標一年吃兩年 黃國昌控官方圖利特定媒體
標一年吃兩年 黃國昌控官方圖利特定媒體
熱門
2025/07/03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