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文勝 何宜澂(高雄報導
在全球生態危機與文化轉型的交會點,在地藝術家洪明爵將於2025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在高雄正修科技大學行政大樓11樓藝術中心舉辦個展《人類世之下的多元共生》(Multidimensional Symbiosis Under the Anthropocene)。展覽開幕式訂於7月16日上午10:30舉行,邀請觀眾共同踏上一段穿越土地、海洋與生命歷程的創作旅程。
從中年省思出發:在拉鋸中重構自我與自然的關係
長期耕耘藝術教育與視覺創作的洪明爵,亦是一位懷抱田野精神的細緻觀察者。他將「中年」視為創作的能量源泉,回應張曼娟所言:「中年是人生旅途中包袱最沉重、挑戰最頻繁的階段。」面對夢想與家庭的拉扯,他將個人經驗轉化為藝術語彙,重新省思與自然、土地、人群之間的複雜關係。
環島田調行動:以廢棄物描繪海岸線的真實處境
2021年與藝術家李阿明展開的「環島港口造訪之行」,成為他創作歷程中的重要轉折。南台灣沿海採集而來的水草、沙粒、漁港廢棄物,轉化為畫面中的材質與靈感,映照出台灣僅存不到50%的自然海岸正面臨突堤效應、消波塊與觀光開發的重重壓力。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在洪明爵的畫筆下,展現出既掠奪又渴望和解的張力。
召喚島嶼記憶:從小琉球出發的生態書寫
出身小琉球的洪明爵,對「歸鄉」懷抱深刻的情感。作品中不乏對珊瑚礁、馬尾藻、蝦蟹魚群等海洋生物的細膩描繪,也蘊藏童年赤腳奔跑潮間帶的記憶。他以繪畫作為田野調查的延伸,不以干預取代觀察,而是透過圖像敘事,回應自然與人的糾葛,例如對杉福潮間帶的持續觀察、對87高地開發案的關注,以及對觀光開發與自然負荷之間緊張關係的反思。
藝術作為環境倫理的對話場域
策展人陳明惠教授指出:「此展覽不僅呈現藝術家個人的情感體悟,更從宏觀角度反映台灣島嶼文化與美學的轉譯。洪明爵的作品讓我們思考,作為一座島國,台灣如何在全球生態危機與在地文化之間,尋找自己的定位與語言。」
展覽主題「多元共生」既是生態學的核心概念,也是對人類世(Anthropocene)時代人與自然關係重塑的期盼。從綠蠵龜保育、潮間帶失衡、海岸線消失,到文化記憶的召喚,洪明爵透過作品提出提問,而非給出答案。正如學者董維琇所言:「他不給答案,留給觀者去感受與思考。」
展覽亦對話於自然文學與環境哲學經典,如西雅圖酋長的宣言、梭羅的《湖濱散記》、李奧帕德的土地倫理與艾比對自然的深情書寫,強調藝術創作不僅是個人表達,更是對生命與環境倫理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