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幸福城市不該有臭氣公廁 桃園市龍潭石門山公廁引發民怨
區界帝君廟副主委陳金麟 覺得神威顯赫
最新民調:24個罷免選區 過半民眾不同意 游盈隆:勝負取決於投票率高低
民調:有67%民眾大罷免會投票 對藍有利
賴清德提軍人不方便進受災民宅遭批 綠委忙緩頰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墨新聞 MORE News > 合作媒體 > 腦與脊髓神經再生治療新紀元,歐美科技發展對比台灣嶄新突破 
合作媒體

腦與脊髓神經再生治療新紀元,歐美科技發展對比台灣嶄新突破 

樂聯網
Last updated: 2025/07/15 03:16
樂聯網
Share
18 Min Read
腦與脊髓神經再生治療新紀元,歐美科技發展對比台灣嶄新突破 
分享文章

【國際股匯觀測站】神經調控晶片、腦神經再生,與針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及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創新治療,近年來成為全球生醫產業與全球資本市場熱議焦點。隨著人口老化、兒童發展障礙病例增長,生醫與神經科學的突破,相關產業正迅速推動新一輪國際水準的產業升級。 

本文聚焦於今年(2025)六月中旬美國新興公司Brain Regeneration Technology(RGC-US)的股價大幅波動,並分析全球同類再生醫療科技的發展及股價趨勢,對比台灣腦與脊髓神經治療技術與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本土生技產業的競爭優勢與未來展望。 

根據美國股市人工智慧分析權威AInvest Fintech, Inc.的報告,繼RGC-US公司宣佈「下一代神經控制晶片」獲得FDA臨床試驗批准,並與梅奧診所合作開展帕金森病治療研究後不久,6/16晚上11:03(美國東部時間)股價飆漲了283%,6/17收盤更創下每股78美元的歷史新高,並使公司市值飆升超過296.69億美元,當時的股價在一年內上漲逾50倍,後股價又遽降,但相較今年五月,股價仍有逾20倍的漲幅,這一劇烈波動,使得這類醫療新科技成為2025年全球極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因股價波動,鉅亨網6/28轉述《彭博社》報導,RGC-US總部位於香港銅鑼灣,成立於 2014 年,專注於研發和商業化中藥,治療神經障礙及損傷。該文指出,這類新藥公司股價短期波動並不罕見。智通財經(Investing.com)7/3報導,RGC-US盤中遽揚,截至當天發稿,該股漲超143%,報25.2美元,該股年內漲幅近180倍。 

「神經調控晶片- BCI」及相關的神經調控科技受到高度關注,這種連鎖反應不只在美國,亞洲的香港和中國股市均有明顯反饋。特斯拉電車及星鏈(SpaceX)的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Neuralink公司,近期完成6.5億美元E輪融資,估值已達90億美元。2024年初,Neuralink完成首例人體植入試驗,並宣布將展開針對自閉症、帕金森氏症的臨床專案,聚焦腦部疾病治療與人機互動技術。摩根大通分析,類似的腦科技ETF股價自2023年以來上漲35%,投資機構積極布局相關標的,反映市場充滿信心。 

香港股市的南京熊貓電子在今年六月中旬同期上漲43.71%,偉創腦科學上漲25.80%。中國的愛鵬醫療、傳信醫療、北醫腦科學等多家涉及BCI技術的股價均大幅上揚。鉅亨網報導,根據麥肯錫的預測,2030 年至 2040 年期間,全球腦機介面在醫療領域的潛在規模可望達到 400 億至 1,450 億美元,顯見這類醫療技術可望為醫學和科技領域帶來重大進步。 

有美國「神經調控晶片領航者」佳評的RGC-US設立在加州矽谷,專注於神經調控晶片與腦神經再生領域。該公司的核心產品為植入式微型神經調控晶片,結合高精度電刺激、人工智慧信號分析,以及再生醫學介面設計,目標是促進受損腦神經元的再生與功能恢復,並於2022年成功完成第三代神經調控晶片的臨床前測試,2023年底進行首輪人體試驗,受試兒童的注意力社交互動指標均有明顯提升,2024年初,再獲得美國FDA醫材認證,並與歐洲頂尖兒科醫院展開臨床合作。 

隸屬於Medtronic集團、擁有歐盟MDR醫材認證的瑞士Sapiens Neuro公司,專注於深腦刺激(DBS)系統與神經再生技術,服務對象涵蓋帕金森氏症、ADHD及ASD患者。其產品針對多區域腦控電刺激,且與神經再生藥物技術整合,是歐洲領先的再生醫材公司。根據母公司Medtronic(NYSE: MDT)2024年第一季財報,神經調控與再生醫學部門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9.1%,預期未來三年將持續拓展腦神經疾病市場。 

台灣「腦與脊髓神經再生」最新進程與產業突破有目共睹,據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IBMI)及財團法人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的趨勢報告,去年國內發表的腦神經再生與調控相關學術論文數量年增達18%,其中以ADHD、ASD及腦中風神經修復為主要研究標的。2024年5月,台灣衛福部公布「腦神經再生醫材臨床試驗推動計畫」,聚焦神經調控晶片與生物可降解導引材料,國內多家生醫新創機構積極投入微型神經導管與電刺激裝置的開發。產學合作如台大醫院與清華大學的「腦部再生電刺激研究」,並於2024年初取得初步正向臨床成效。 

醫院發表幹細胞應用於中樞神經損傷治療的臨床成果。

另外,在臨床應用上,據今年4/26光田綜合醫院發表幹細胞應用於中樞神經損傷治療的臨床成果來看,主要是針對脊髓損傷患者的改善與治療初有成效,包括感覺、肌張力、括約肌控制、自我照顧能力與情緒表現正向變化。該院說明,採用「原位注射」與「鞘內注射」等方式進行幹細胞輸注,過去一年已觀察到多位病患、特別在病患的神經反應與生活機能上獲得顯著提升。 

光田綜合醫院自111年起投入脊髓損傷患者神經再生的細胞治療,過去三年累積了多例臨床經驗,並與專業細胞製備單位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公司合作。院方表示,尖端醫提供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及其衍生物的製備,並遵循《特管辦法》進行臨床應用,將持續推動中樞神經細胞治療的發展。 

進一步分析,不論是美國RGC-US、Neuralink,乃至歐洲Sapiens Neuro公司,或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丹佛大學等全球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均已對神經再生領域投以極大的資金與關注。台灣位居亞洲關鍵中心,生技醫療已是國家重點佈署的戰略產業,若能深度結合幹細胞臨床應用,進一步擴大精準醫療範疇,相信不僅能匯集國際的投研合作,未來更能加速驅動該領域產業商化的里程碑。

分享此文:

  • 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 Facebook
  • 按一下即可分享至 X(在新視窗中開啟) X

請按讚:

喜歡 正在載入...
Previous Article 切爾西憑啥完成「歷史大滿貫11冠王」 切爾西憑啥完成「歷史大滿貫11冠王」
Next Article 蔣萬安心痛災民還在受苦 轟綠一心搞大罷免 蔣萬安心痛災民還在受苦 轟綠一心搞大罷免

近期消息

最新民調:24個罷免選區 過半民眾不同意 游盈隆:勝負取決於投票率高低
最新民調:24個罷免選區 過半民眾不同意 游盈隆:勝負取決於投票率高低
熱門
2025/07/14
民調:有67%民眾大罷免會投票 對藍有利
民調:有67%民眾大罷免會投票 對藍有利
熱門
2025/07/14
賴清德提軍人不方便進受災民宅遭批 綠委忙緩頰
賴清德提軍人不方便進受災民宅遭批 綠委忙緩頰
熱門
2025/07/14
現金一萬政府發不發?藍綠續交鋒
現金一萬政府發不發?藍綠續交鋒
熱門
2025/07/14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