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專欄》|岸先生,說文字|
記者 游宏琦 編輯製作-版權聲明;歡迎轉載使用,但請列名出處-墨新聞More-News
點開即可以影音閱讀~~8098
【開場語】
大家好,這裡是岸先生說文字。
我們常常聽說:中國文字是智慧的8098符號。那麼,它的智慧究竟是如何體現的呢?這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它必須透過系統學習才能真正明白。
而學習中國文字,最好的起點之一,就是《說文解字》。我們這次,就從這部經典出發,去理解中國文字蘊藏的智慧。
【從《說文》開篇說起】
首先,我們來看《說文解字》的敘文。這本書的作者,是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先生。他在書中寫了一篇開場的敘文,完整闡述了這部書的總原則,也就是整體的文字觀。
這篇敘文的第一句,就是:“古者庖犠氏之王天下也。”
庖犠氏,就是我們熟知的伏羲氏,他生活在五千年前,也就是最早“王天下”的那一代聖人。

【“王”的意義:天下所歸往也】
這裡的“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說文解字》裡這麼說:“王,天下所歸往也。”
意思是:一個真正的“王”,是讓全天下的人都心向往之的人物。因為他治理的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所以天下人自然歸順仰望。
這樣的“天下歸往”,歷史上多次出現。舉例來說,《史記·周本紀》中記載了西伯侯(即後來的周文王)默默修德,贏得諸侯尊重的故事。
【讓國風感化諸侯:西伯的德行】
當時,虞國與芮國為邊界爭執不下,於是前往周國請西伯裁決。他們剛踏進周國,就看見耕作的農民禮讓田地,田埂因此變得寬敞;整個社會都充滿禮讓之風。
這樣的場景深深震撼了兩國使者,他們甚至慚愧得不敢見西伯,反而自行回國,以禮讓化解紛爭。
這件事傳開後,諸侯們嘆道:「西伯侯,恐怕真的是受天命之人啊!」
這就是「王,天下所歸往也」最生動的歷史印證。

【王字的構造:貫通天地人】
從字形來看,“王”字為什麼是這種結構?
董仲舒曾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
你看,“王”這個字,小篆寫法是三橫一豎。
上橫為「天」,下橫為「地」,中橫為「人」,中間一豎就是「貫通」——能貫通天地人三才者,才能稱為「王」。
這種字形與字義的結合,正是中國文字的深層智慧。

【天地之德:無私的愛】
我們常聽說「三才者,天地人」,那麼這三才有何才能?
- 天:無私覆,陽光雨露,無論萬物大小皆無私照拂;
- 地:無私載,不分善惡,不問朝代,皆承載孕育;
- 人:若能效法天地之德,就是天地的代表與橋樑。
因此,能貫通天地人者,便是王者之德。這不僅是一個政治概念,更是一種人格理想。
【岸先生結語:從愛親人開始學做王】
那麼,我們不是伏羲,也不是西伯侯,怎麼學這個“王”字的智慧呢?
我們可以從最基本、最貼近的地方開始學:
愛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從「親親」開始,然後推己及人,「仁民」,最後到「愛物」——這正是孟子說的道理。
也就是說,學習天地的大愛,是有次第的,是一個逐步擴展的過程。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謝謝大家,我們下次繼續岸先生說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