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在美東時間7月31日公告,台灣對等稅率調整為20%,與印度、越南、斯里蘭卡等國並列,被歸類為貿易關係未達互惠標準的對象之一。各界憂心未來台灣在國際市場上,會有哪些產業受影響。《中時新聞網》整合各方資訊、報導,整理如下:
半導體業:大魔王是232條款 鋼鐵業影響不一 生技怕丟代工 黃建智也指,對於上游和中游的鋼鐵製造廠來說,更為重要的是目前美方針對鋼鋁進口所實施的50%關稅。他強調,這一點在全球各國之間仍然維持一致,並未因為對等關稅的確定而有所改變。 生技業方面,由於藥品已被列入第232條款,加上台灣生技和製藥產品出口到美國的規模相對較小,因此預計衝擊有限。然而,保健品由於受到對等關稅的影響,台灣本土業者可能會面臨競爭力下降或失去代工機會的風險。 汽車零組件剉咧等 車市不安 車市方面,台灣出口整車至美國的數量相對較少,國內汽車產業更為關注進口車關稅的走向。然而,目前為止,相關政策的明確方向仍然不明朗。對此,汽車業界深感憂慮,認為進口車關稅議題就像一顆未爆彈,持續影響著市場信心。 農民憂開放 工具機哀嚎 對於工具機產業而言,台灣20%高於日本和韓國的關稅稅率,身處關稅海嘯第一排的台灣機械及工具機業影響最大,尤其高階市場恐遭日本廠商侵蝕。相較於台灣,日本本來就具有匯率上的優勢。如今,兩國談定稅率又有5個百分點的差距,台灣工具機業在匯率劣勢的情況下,在與日本廠商的競爭中恐怕會屈居弱勢。 ![]() 高價遊艇失優勢 旅遊、紡織、海運、製鞋衝擊小 鳳凰旅行社董事長張巍耀也指,關稅盡早拍板,大家好有個底,知道後面該如何調整因應。 紡織業者則指,若徵收20%關稅,上中游因先前已遇大陸低價傾銷,相對衝擊程度影響大;下游因生產基地多已移往東南亞或多元化產區,且先前有跟客戶協調過分擔,會是較為穩健的產業。 台灣有多家製鞋產業,但因主要生產基地都在東南亞,所以這些業者的工廠不適用台美對等關稅暫時性稅率20%,反而在意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及印尼等各國的對等關稅。 多位航運界人士評估,關稅若能談到15%是滿分,20%是中等。而台灣出口的大宗產品是AI、高階半導體及晶片等,毛利高,關稅轉嫁能力也高,因此影響較小。其他的毛利較低的傳統產業商品可能要往關稅較低、製造成本也較低的國家移動。 此外,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表示,根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小型進口商的盤算是,如果關稅在10%還可以吸收,若超過20%以上,就要部分或全面轉移採購地區。 謝志堅也指,如果台灣暫時性關稅有機會下修,短期內亞洲出口至美國的貨載板塊不會馬上發生變化,但長期來說,出口商應該還是會分散風險。 自行車:整車出口仍具優勢 零件市場不利 不過,台灣自行車產業出口到美國的占比不高,多數業者都已具備多地出貨的優勢,在全球布局的彈性下仍有一定緩衝空間。再加上台灣自行車產業深耕高階與超高階市場,仍具備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