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8月5日電/台灣7月舉行漢光演習實兵演練,號稱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但美國雜誌《外交家》4日刊出一篇專文指出,演習不僅像表演,且暴露台灣在民防韌性上的不足。國際社會常將台灣與烏克蘭相提並論,但對多數台灣民眾而言,戰爭是遙不可及的想像。
此外,也有美國專家投書日媒警示,儘管國際科技企業在台灣都有據點,一旦局勢生變,這些矽谷企業未必會挺身支持台灣。 《外交家》4日刊出〈台灣民間社會尚未做好戰爭準備〉專文,作者為2位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章指出,台灣此次漢光演習雖動員逾兩萬名後備軍人,並納入部分平民演練,向北京與華府釋出“我們正為自我防衛而努力”訊號。然而,“這樣的努力,足夠嗎?” 文章認為,演習規模雖然擴大,但台灣民防仍偏向表演性質,民眾多半是旁觀者而非參與者。這暴露出一個深層的問題,“多年的和平與繁榮削弱了危機感,許多台灣人仍難以想像戰爭”。與烏克蘭不同的是,烏克蘭早在2021年底,就將俄羅斯全面入侵視為可能風險,而台灣,仍對戰爭保持心理距離。 ![]() 台灣7月舉行漢光演習實兵演練。(照片:台軍聞社提供資料照) 同時,台灣軍民融合仍然非常薄弱。國安議題長期由政府和軍事單位負責,民眾對地緣政治的威脅並不感興趣,年輕人漠不關心。雖然政府近年已開始補強民防,但步調蹣跚、猶豫且缺乏清晰方向。在台灣長期去政治化、去軍事化,並倚賴與外國結盟實現嚇阻之際,大陸幾十年來已培養出支持國家的人民,兩者存有巨大落差,兩岸一旦開戰,可能釀成災難性後果。 文章指出,當入侵來臨時,國際支持固然重要,但內部韌性更加關鍵。台灣防禦架構大致依賴美國《台灣關係法》下的美方安全承諾,一旦爆發危機,外部援助恐因法律模糊、政治分歧,或因美、中衝突升級而延遲或受限。 更現實的是,美國絕不會出手拯救那些不願為自己而戰的國家。即使美國最終選擇介入,也勢必曠日廢時,台灣恐怕等不到那一刻的到來。倘若中國大陸發動閃電攻勢,屆時台灣可能僅有數小時可反應。若全民毫無動員意識,再多軍備也無濟於事。 此外,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科技中心(CSET)研究員布列斯尼克(Sam Bresnick)投書《日經亞洲》指出,儘管美國科技巨頭持續在台擴大布局,但它們是否願在戰爭中支持台灣,是個未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