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早起喝一杯熱茶暖胃、下班小酌一杯放鬆,這些看似無害的習慣,會不會其實正在加速癌症的發生?研究顯示,當「喝滾燙熱茶」與「每日飲酒超過15公克」結合時,罹患食道癌的風險竟是他人的5倍。真正可怕的不是癌症,而是我們還在重複看似健康卻高風險的行為,卻渾然不知。被國內媒體譽為「醫界福爾摩斯」,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在《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一書中指出:「與其全面防癌,不如鎖定高風險因子,針對性預防才是有效之道。」他將癌症預防分為兩大類:「針對性的預防」與「老生常談式的預防」。
針對性的預防:找出真正的致癌元凶
癌症大多由多重突變引起,特定環境因子往往是引爆點。例如皮膚癌,便是「紫外線傷害」與「細胞隨機突變」共同作用的結果,單是減少日曬,就能有效阻止這類突變。再看食道癌,一項涵蓋逾45萬人的大型研究發現:
■同時喝滾燙熱茶與每日飲酒超過15公克者,罹癌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
■單純喝熱茶,若無抽菸與酗酒行為,則無明顯風險。
研究團隊推測,燙熱飲品會破壞食道上皮,進而加劇酒精與尼古丁的致癌效應。這對有家族遺傳風險者而言,無疑是一項警訊。
飲食也能助攻防癌?看懂「發炎指數」
2018年另一項研究更指出,某些日常食物竟可能增加大腸直腸癌風險。根據 EDIP(經驗性飲食發炎指數)劃分,「上火」食物如加工肉、高糖飲料與番茄,易誘發體內發炎;「降火」食物則如綠色蔬菜、果汁、紅酒等,有助抗發炎。研究發現,男性若長期食用「上火飲食」,罹癌率每年達151/10萬人;改吃「降火飲食」,可降至115人。飲食微調,就能改變命運曲線。

從微生物下手,阻斷癌細胞的溫床
曾嶔元也提及,科學家早已發現:
■胃癌與幽門桿菌有關。
■肝癌與B型肝炎有關。
■子宮頸癌與HPV病毒有關。
這些案例已清楚說明:當我們能控制微生物感染,就能在病灶出現前,先斷一條癌路。甚至連口腔內的具核梭桿菌,也被認為與大腸癌相關,可見,預防從來不只是「遠離壞東西」,更是「精準移除隱藏威脅」。
老生常談也有效?只要你真的做到
對於沒有家族史的大多數人,癌症似乎像是天降惡運。但事實上,環境因素與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致病主因。
■紐約Rochester大學研究顯示:每週五次中重度運動、每週不超過七杯酒、BMI維持18.5至24.9,可讓乳癌風險降低25%,即便有家族史也適用。
■哥本哈根研究則指出:每天運動、控制酒量、不抽菸、維持理想腰圍、健康飲食,每達成一項,就可降低13%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五項皆達標則降幅達23%。
■哈佛醫學院與麻省綜合醫院分析13萬人20年資料發現:遵守「不抽菸、節制飲酒、規律運動、健康體重」者,可預防20%至40%癌症發生,並降低約一半的癌症死亡率。
這些數據不再只是老調重彈,而是來自大規模真實世界的明證。你過怎樣的日子,就決定你能不能避開癌症。
癌症能逆轉嗎?答案令人意外
過去我們相信癌症一旦發生,只能靠治療延命。然而,歷史上卻曾出現令人震驚的自發性逆轉案例。14世紀義大利神父聖佩雷格琳罹患脛骨腫瘤,預定截肢前一夜虔誠禱告,腫瘤竟然自行消失。現代醫學雖無法完全解釋,但推測可能與免疫系統或感染反應有關。此類奇蹟,平均每6至10萬例中才會出現一例。曾嶔元進一步指出,若晚期癌症尚有機會逆轉,那麼亞臨床、尚未惡化的早期癌變,更有機會因生活調整而消失。只要我們願意改變外在環境與生活型態,就有機會影響表觀基因表現,扭轉疾病進程。
你的生活細節,就是抗癌的第一現場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30%到50%的癌症其實是可以預防的。曾嶔元提醒:「別再把希望寄託在偶然的篩檢奇蹟上,該做的是:主動識別自己的高風險因子,從日常精準出手。」別讓模糊的恐懼牽著你走,唯有「針對性的預防」,才能讓你在這場與癌共存的時代裡,活得更久、更穩,也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