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美國、以色列與土耳其三方早已形成一種不需明言的戰略默契,美國怎會膽敢悄然自伊拉克與敘利亞的三處軍事營地撤軍,而對以色列可能的強烈反彈視若無睹?這種撤軍並非倉促決定,而更像是事先安排好的棋步。
如果,沒有土耳其的首肯,阿塞拜疆怎可能開放以色列戰機駐紮?此舉不僅使以色列能在北方威脅俄羅斯、南方施壓伊朗,更打破了南高加索的力量平衡。對土耳其而言,若非盟友深度合作,這樣的部署反而會是國家安全的潛在噩夢。
表面上,土耳其與以色列在敘利亞戰場是地緣競逐者;然而,兩國如今卻能「禮尚往來」,這種反常狀態幾乎等同於在利益分配上已經達成「分贓協議」。

如果,土耳其背後沒有美國的戰略庇護,又怎會如此泰然地宣示要保護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甚至揚言若俄羅斯動手,土耳其將與之「宣戰」?這種表態不是單純的外交辭令,而是對莫斯科的試探性軍事威懾。
更耐人尋味的是,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與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得以一同訪問白宮並簽署和平協議,土耳其卻未作任何阻撓;甚至在亞美尼亞境內修建長 42 公里的「川普橋」運輸走廊,直接連通阿塞拜疆本土與飛地納希切萬——美國可能藉此在亞美尼亞部署部隊。這樣的部署理論上會對土耳其形成壓力,但它卻選擇沉默,反映出背後另有權衡。

至於川普,他若非仍懷有與俄羅斯「以俄制中」的宏觀盤算,又怎會在俄羅斯已經撕毀「哀的美敦書」、拒絕與烏克蘭停火之後,仍試圖與普丁重新談判?問題在於,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可以互讓的籌碼,唯一剩下的,或許只是交易第三方利益。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暫停稀土供應,對美國的軍工與高科技產業形成致命壓力。川普此時毅然決定自歐洲與中東大量撤軍,顯然是將資源集中於對中戰線,發出決戰訊號。這一轉向,對世界局勢的衝擊將遠超俄烏戰爭本身。
普丁此刻必須警惕三個可疑信號:
(1)川普日前在白宮樓頂情緒失控地高聲呼喊,這透露出其在金融或經濟層面承受極大壓力,已經接近心理臨界點;
(2)普丁與莫斯科多次遭到暗殺攻擊,川普顯然知情,卻一方面推動烏克蘭和談,另一方面對普丁安危置若罔聞;
(3)川普意圖染指烏克蘭資產,這與普丁的核心戰略利益徹底對立,雙方注定無法真正達成互信。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普丁仍誤以為與川普的談判能換來戰略喘息,恐怕就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在權力與資源的爭奪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短暫的利益契合。(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