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的超值省錢旅行秘笈/綜合報導
每年夏末初秋,當太平洋的風開始由東向西吹拂,台東的縱谷不再只是田野與山巒交織的風景,而是一座開放的美術館。2025年是「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的第七年,由來自六個國家藝術家創作的十二件裝置作品,從最北的花蓮玉里到南端的台東鹿野,每一件作品都像是種在土地裡的詩行,隨著陽光與風影默默生長,等待人們放慢腳步來聽它們說話。
從玉里出發,首先可見臺灣地脈工坊創作中的《生之舞動》。作品藏身於東豐的稻田之中,將大地的氣息轉化為枝葉搖曳的律動。每座以自然為靈感的雕塑都像是土地吐出的呼吸,不是只為觀看而生,而是邀請人與自然共舞。
而擁有「山線最美車站」美名的舊東里車站,《時光列車》由台灣藝術家安君實操刀,以竹編小火車重塑舊站月台記憶。這列靜止的列車靜靜停在歲月裡,儘管火車不再啟程,但卻承載著地方居民對過往的溫柔回憶。
車頭上方一朵朵輕飄的白雲,像是蒸氣從火車噴出的夢幻對話。舊站的空氣裡充滿著回憶的顏色,而火車則是載著記憶緩緩駛過的容器。對曾經在這搭過火車的旅人來說,那不是雕塑,而是柔軟的重逢。
台灣藝術家鄭元東在東富禪寺後方草坡上創作了《低語富里》。以南島語族傳統藤編而成的沉睡孩童蜷曲在地面,如同回歸母體的姿態,草皮延伸成身體,雙眼緊閉,彷彿正在與大地交換夢境。像是一首寫給土地的詩,是溫柔的安靜,也是在大自然懷抱中找回歸屬感的祈禱。
離開小草坡,在不遠的東富禪寺大樹下,來自德國的藝術詩人 Jens J. Meyer 用白布與光創造了一座《光之亭》。他擅長將布料與空間融合,這件作品彷彿透明的亭子,陽光穿越白布的瞬間,投影出樹葉的形狀與觀者的身影。
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都可欣賞布幔、陽光與樹枝交織出不同的光影,每位觀者看到的風景也都不盡相同。它不是用來遮蔽的建築,而是開放給光與人的雕塑與對話,每個站在其中的人,都是光的一部分,也是讓觀者成為藝術作品之一的多元創作。
池上是藝術季的另一片柔情之地。池上水利公園草地上,由台灣藝術家達比烏蘭‧古勒勒創作的《聆聽-大地的耳朵》靜靜佇立。造型如雨後春筍般從地面冒出的香菇,也像傘一樣向天打開,柔軟地張望著世界。
彷彿在說這些是大地的耳朵,要聆聽地上的聲音、天上的訊息。不僅是部落口傳的童年記憶,也是對天地萬物的謙卑呼喚。
在池上錦園的洗衣亭,則有一隻名叫Tide的DJ小狗在放歌。這是台灣藝術家安可創作的《DJ Tide》,融合了幽默與懷舊的作品。這裡曾是村人洗衣、聊天、交換消息的場域,如今透過這位身兼 DJ 的狗狗雕像,再度播送著記憶與情感的聲音。
像是座落在田邊的社區電台,廣播著不只洗衣水聲,還洗去些許過重的情緒。
繼續來到關山親水公園,韓國藝術家李星雄的《回憶》以樹枝、鋼條和藤蔓為媒介,紀念小時候父親常帶著他用回收的廢棄材料創作。
鐵件是內部結構,在地的釋迦枝條則是肌理,而凌霄藤蔓是時間的筆。隨著日子流轉,枝條腐朽之時,藤蔓則接手生長,綠意將覆蓋整件作品,創造出另一種生命的延續,重生為全新的作品。
這不只是時間的雕塑,更像生生不息的世代交替與大自然的循環更迭,及自然與藝術的合作,也是筆者最有感覺的作品之一。
同樣的公園中,法國藝術家Séverin Millet的《Blue Faces》則是完全不同的語言。這尊高四米的藍色臉孔雕塑,隨著觀者行走而變換表情。有時是一張臉,有時是一棵樹,有時又像什麼也不是。
這些表情沒有固定形狀,取決於觀察者的角度與光線。他將這片藍色交給土地與天空決定它的樣貌,讓它在光裡變色,在影中淡化。
在關山的達谷梵秘境,臺灣藝術家范志明與邵惠琴共同創作的《祈福》以阿美族長者的姿態呈現,半跪於田野的耆老,雙手掬起流動的清水。在阿美族文化中,水是生命的源頭,長者手掌嵌有太陽能板,白天默默吸收陽光能量,到了夜晚便會微微發亮,象徵水為生命之光。
在這田野之中,與他們之前於藝術季創作的垂釣老翁及台南舉燈的台江阿嬤等作品一樣,靜靜守護一切流動的生命。
鹿野鄉公所對面草皮上的《蝕幻空間》是來自南非藝術家Anton Smit的作品,從不同角度看起來表情都不盡相同。他用雕塑捕捉意識流動的瞬間,如同通往內心深處的橋樑。這座橋並不依靠材料,而是由信念與夢想構成。
來到鹿野高台,是色彩與童趣綻放的場域。美國藝術組合 CHIAOZZA 在鹿野高台草原設置了作品《畫花》。這座由彩色枝條與鋼架編織而成的巨大雕塑,造型圓潤飽滿,色彩鮮亮飽和,像是孩子畫出的夢。
作品名稱在中英文間遊走,呼應「畫」與「花」的聲音與意義。這是一場視覺的擁抱,鼓勵人們用善意代替鋒芒,以花代劍。
不遠處的草坡上,臺灣藝術家 Better-Ray 創作了一群仰望星空的縱谷小人。他們坐在夜晚的高台,仰望著星辰閃爍,每一個人臉上都浮現不同的表情:驚訝、渴望、沉靜、歡樂。這些小人彷彿正在和宇宙對話,也像在邀請人們坐下來,一起仰望。
正如解說牌上泰戈爾詩句所說:「星星才不在乎自己看起來像螢火蟲。」他們的閃耀,不為被誰辨識,只為自己發光。
藝術季不僅是視覺的盛宴,也是生活美學的旅程。如果想在美麗作品間停留得更久些,不妨入住台東旅行博物館 Hôtel du Musée,這裡不只是位在博物館旁的全新風格旅宿,而是住進藝術品裡的體驗。
翻新自舊學人宿舍的每一間房都像是一部電影場景,《午夜巴黎》、《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或是《布達佩斯大飯店》。
一泊二食的晚餐法式料理與設計融合,讓人在日出與日落之間,感受台東的靈魂。
而若想讓味覺也參與這場旅行,池上的網美名店豆之間,也帶著土地的氣息與家的味道。
今年夏天,別只是匆匆走過,何妨穿越花東縱谷的田野與山徑,讓每一件作品觸動內心的節奏。在光影變幻之中重新學會凝視,在土地的低語中重新認識自己。藝術,不在美術館裡,而在緩步而行之處。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