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報導,中國正考慮首度開放與人民幣(RMB)掛鉤的穩定幣、作為金融創新產品,同時藉此加速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滲透力。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國務院最快將在本月底審議並批准相關藍圖,內容預計涵蓋: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流通的目標,以及各部門的監管責任與風險防範措施。對於上述消息,中國官方未予置評。
該計畫一旦獲准通過,代表北京對數位資產的態度產生重大轉變。中國當局在2021年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後,政策方向長期以防範金融風險為主;目前隨著美元掛鉤穩定幣在國際貿易與資金流動中的影響力不斷上升,中國高層已將「金融創新」視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工具。
消息指出,中國高層本月底將召開專題學習會議,重點著重在討論人民幣國際化與穩定幣應用。屆時,中國領導層將定調相關政策邊界,並提出應用於跨境支付、貿易結算等領域的框架。
預計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仍將面臨挑戰,根據SWIFT數據顯示,人民幣在6月的全球支付占比降至2.88%,創兩年來新低;相較之下,美元支付市占率高達47.19%。分析師認為,中國嚴格的資本管制與龐大的貿易順差,始終是阻礙人民幣成為全球主要貨幣的結構性因素。
在政策布局方面,香港與上海被視為主要測試點。香港於8月1日正式實施穩定幣監管條例,成為全球率先制定明確規範的市場之一;上海則同步推動「數位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作為配套基礎。人民幣穩定幣也可能於香港先行落地,用於離岸市場測試。
國際競爭態勢正在升溫,南韓日前承諾,允許企業發行韓元穩定幣,日本也正規劃相關基礎設施。美國則在川普政府推動下,加速建立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監管框架,積極鞏固美元在數位金融的主導權。
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約達2,470億美元,渣打銀行預測,2028年可能成長至2兆美元。中國預計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上,與部分國家討論人民幣與穩定幣在跨境貿易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