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川普政府力圖扶持英特爾的動作頻頻,摩根大通最新研究報告卻指出,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並推動其代工業務,對台積電的衝擊恐怕有限。分析師認為,英特爾即便能重整代工事業,帶來的附加價持反倒是某種程度分散外界對台積電「壟斷」先進製程的疑慮,長期下來可能更有利於台積電的在國際上的監管限制。
華爾街曾多次示警,台積電在先進製程(3奈米、2奈米)市占率過高,恐引發美國政府的監管壓力;摩根大通指出,若英特爾能在代工市場重獲一席之地,將使台積電擺脫掉「唯一霸主」的標籤,同時能降低在政治與法規上的風險。
報告進一步指出,英特爾的挑戰並非單靠資金挹注就能解決。2024財年英特爾自由現金流為負157億美元,雖近12個月縮小至負109億美元,但依舊壓力沉重。第二季自由現金流為負24億美元,在新任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領導下,目前改善至負15億美元,主要受惠資本支出縮減、裁撤人力,以及設備支出由去年同期的57億美元降至36億美元。
摩根大通指出,英特爾過去是產品導向公司,難以快速轉型為以客戶需求與成本效率為核心的代工模式。分析師建議英特爾應專注於成熟製程,尤其是5奈米與3奈米技術,逐步建立產能與信譽,而非急於挑戰台積電的最先進節點。
報告也強調,即便英特爾代工部門重啟成功,但同時兼營自家處理器產品,難免會造成潛在客戶(如輝達NVIDIA、蘋果Apple)對「競爭關係」的顧慮;因此唯有持續在多代製程中展現穩定量產能力,才能爭取大型晶片設計公司的長期訂單。
摩根大通認為,英特爾若能專注於成熟製程並改善現金流,有望逐步重建代工事業,但短期不構成對台積電的直接威脅。,英特爾存在於代工市場,有助分散外界對台積電壟斷的質疑,長遠來看或許反而對台積電利多。小摩對台積電維持「增持」評級,目標價設定在新台幣1275元,並預測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節點,將持續保持90%以上的市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