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際量子科技展」,由台灣學聯聯合台灣物理學會、香港物理學會及台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共同推動,帶來最新量子科技研究與應用成果。
記者廖濬弘/綜合報導
為響應 2025「國際量子科技年」並強化我國量子科技人才的早期培育,新北市政府攜手台灣學聯日前舉辦全國首場「量子科學教育展與科技營」。活動串聯產、官、學多方資源,吸引北北基桃竹五十餘所學校、超過七百名師生參與,共同開啟量子教育新篇章。

此次展會由台灣物理學會、香港物理學會及台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三大專業組織共同策劃,並邀請國內外學者、科技業者與教育現場教師參與。主題涵蓋量子模擬、量子材料、量子通訊與感測技術等前沿領域,更首創「小型實驗室攤位化」模式,讓學生能親手操作,直觀體驗量子科技的奧秘。
多位學者一致表示,活動成功縮短了學生與量子科技的距離,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陳秋民強調,「讓艱澀的量子理論變得具象且有趣,極具教育意義。」輔仁大學邱劭斌助理教授認為,「把複雜的量子裝置轉化為可操作教具,是學生真正理解的關鍵。」

台北科技大學鍾孟雲助理教授指出,「在 AI 與量子技術並進下,教育必須加速更新,才能縮短知識落差。」淡江大學王奕翔助理教授則強調,「這是教育與企業跨域合作的契機,對國家戰略意義重大。」
作為策展與協辦核心,台灣學聯整合學術界與產業資源,規劃前沿論壇、企業參展互動及學生實作體驗,提供學生一條從「知識啟蒙」到「技術探索」的完整學習歷程。台灣學聯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量子教育進入中學、大學及技職體系,並與企業協力,讓學生提早接軌職場所需技能。

本次「量子科學教育論壇與科技展和D I y體驗」不僅是一場科技展示,更是教育創新的實驗。透過台灣學聯的跨界整合,學生能跨越學科壁壘、理解技術本質、探索職涯方向,也為教育部門與地方政府提供人才培育的新典範。
學界普遍認為,量子科技不應只是高端實驗室的專利,而應成為全民教育與社會推廣的重要一環。隨著活動逐步擴散至全台,台灣有望在全球量子競爭中搶占關鍵優勢。
台灣學聯攜手新北市政府,正以教育、科技與產業三方力量,為量子教育建立前瞻體系,推動台灣邁向下一個科技世代。(圖片均由台灣學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