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週週免費領!北市2-12歲童福利 鮮奶、豆漿喝到飽還可抽大獎
基隆市府強勢取締大武崙沙灘違法業者 依「竊佔罪」送辦
中秋節烤肉不腰痠背痛:物理治療師-云菁,教您正確姿勢與運動指南
漫步日式校舍共譜幸福戀曲!中市單身聯誼助攻14對心動牽線 創七成八高配對率
第十四屆海峽兩岸醫院院長論壇共識 主題聚焦AI及精準醫療議題
979582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墨新聞 MORE News > 合作媒體 > 2025臺東綠能論壇圓滿落幕 與地方共譜永續藍圖新未來
合作媒體

2025臺東綠能論壇圓滿落幕 與地方共譜永續藍圖新未來

天晴報媒體
Last updated: 2025/08/31 03:23
天晴報媒體
Share
8 Min Read
2025臺東綠能論壇圓滿落幕 與地方共譜永續藍圖新未來
分享文章

[天晴報媒體]記者劉曉光/台東報導

面對全球已逐步邁向淨零碳排與能源轉型,綠色能源是攸關城市韌性與永續發展的關鍵戰略,臺東縣政府於8月26、今(27)日舉辦「2025臺東綠能論壇」,聚焦深層地熱、智慧微電網、地方參與、公民電廠四大核心主題,縣長饒慶鈴今主持閉幕時指出,臺東致力發展不破壞環境的再生能源,期待與部落、社區合作,持續推動地熱、小水力及生質能發電,地方一起共榮共好。

縣長饒慶鈴強調,臺東縣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始終秉持「利用既有天然資源、不破壞環境」的原則,透過地熱、小水力及生質能等,也帶領縣府團隊及鄉鎮市長到國外觀摩探訪各國經驗,期打造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能源模式。未來縣府將持續深化再生能源與地方產業的連結,推動智慧化與分散式系統,減少對外部的電力依賴、提升地方韌性。並持續秉持著「慢經濟」的精神,讓臺東在兼顧環境保護與獨特的人文價值下,走出屬於臺東自己的永續綠能之路。

兩天的臺東綠能論壇規劃四大專題,在「直擊地心能源,深層地熱的優勢與挑戰」中,成功大學謝秉志教授指出,深層地熱相較於傳統淺層地熱,具有供應穩定、能提升能源自主性的優勢,但仍需克服高昂的鑽探成本、專業技術門檻;「智慧微電網:強化城市韌性的關鍵解方」由台灣電力公司配電處綠能組李信璋組長主講。他強調,隨著分散式能源趨勢興起,智慧微電網在強化地方電力自給自足及提升災害下的供電韌性上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智慧化管理平台,當災害來臨時,微電網能夠發揮獨立運作特性,為偏鄉、離島、部落乃至各個社區提供自主電力,成為能源轉型下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

「發電不只靠熱,還要靠共識,地熱發展與地方參與」則由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黃至弘說明。他指出,地熱開發不應僅侷限於能源面向,更要納入地方參與、產業觀光、文化尊重與社會信任的建立。「能源是共有的:公民電廠與地方共享的可能性」則由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林木興助理教授分享。他強調公民電廠透過居民共同投資與管理,不僅能提升能源自主性,更能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永續,讓能源成為公共財,實現共享共利。

會中也邀請經濟部能源署與工業技術研究院說明相關補助獎勵辦法,也播放了縣府訪談在地部落的影片。影片中呈現部落對再生能源開發的支持與反對的相關意見,及希望未來相關回饋不應侷限於金錢,而應投注在老人照護、青年就業與文化發展。受訪者更提出「共好、共享、共識、共榮」四大願景,期盼地熱能與觀光文化結合,成為部落與產業共生典範。

Previous Article ATM車手潛入校園 警校聯手逮人零死角! ATM車手潛入校園 警校聯手逮人零死角!
Next Article 桃園市響應國際失智症月 攜手打造友善照護城市 桃園市響應國際失智症月 攜手打造友善照護城市

近期消息

游盈隆:綠營若心態不變將輸掉台南、高雄
游盈隆:綠營若心態不變將輸掉台南、高雄
熱門
2025/08/30
賴滿意度僅3成 小笠原示警綠面臨嚴峻局勢
賴滿意度僅3成 小笠原示警綠面臨嚴峻局勢
熱門
2025/08/30
賴清德:2030年前軍事預算占GDP5%
賴清德:2030年前軍事預算占GDP5%
熱門
2025/08/30
逼老柯辭總召 李艷秋要求賴清德先答題
逼老柯辭總召 李艷秋要求賴清德先答題
熱門
2025/08/30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