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政府主辦114年媒合藝術家駐地創研計畫,將於8月31日下午三點舉行駐地於都蘭新東糖廠山懶腰工作棧的藝術家陳沛妤「迷途都蘭-輿島潮痕」成果發表會。縣府文化處表示,今年藝術家駐地創研計畫以「編緣」為主題,共媒合三組地方館舍及藝術家進行駐地創作。陳沛妤的成果發表是將工作棧轉化為展場,呈現藝術家在駐地期間對在地情感的醞釀與創作的攝影作品。
文化處表示,駐在都蘭時間,藝術家陳沛妤積極參與田野調查、多場走讀與生態調查,包括土地公講故事與青蛙生態調查等。同時,也進行溯溪與浮潛活動,深入探索觀察周邊風景,並開放工作空間,讓民眾藉由預約方式,體驗藝術家的日常,實現在地共創。陳姵瑜在創作過程中,也於8月11日、12日舉行攝影結合手抄紙的「記憶的再製」工作坊。工作坊中帶著學員認識她以往的創作脈絡,參與的民眾透過親身行走在都蘭糖廠內,拍攝自己眼中的風景,親手製作手抄紙,完成張張個人化的手工相片。
藝術家沛妤的「迷途都蘭-輿島潮痕」,將創作視角聚焦於旅途中的意外與生命的消逝。陳姵瑜將駐地期間,將所遇見原有計畫因太多不可預期的事件而出現轉折的過程,以「傷痕」的存在作為創作回應,並將其轉化為重新開始的契機。陳姵瑜的作品亦展現駐地田調的多面向成果,以多元觀點觀察都蘭糖廠周邊環境、臺東沿岸地景、人及動植物,將人文與自然的核心交織進攝影創作之中,形塑出兼具紀錄性與思辨性的藝術表述。
文化處指出,陳沛妤以數位攝影與手工紙結合的方式,突破傳統相紙輸出形式,利用手工紙的纖維、紋理及天然植物素材,讓影像呈現手工溫度與生命感,並拉近觀賞者與影像之間的距離。作品中,攝影與紙張相互共生,呈現旅行、土地與生活經驗的瞬間感受外,也展現藝術實驗的多樣可能,更映照出藝術家與土地、人文、生態之間的對話。本次成果展,不只是創作成果的展現,更是藝術與地方共創的實踐,期望能讓所有參與者在作品中看見都蘭的地景與生命脈動,並開啟更多對於環境與生活的思考。
除了成果發表外,在當日兩點在山懶腰工作棧有「小廢紙市集」,會販賣與紙相關的物件,歡迎民眾踴躍參與、體驗藝術與地方共創的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