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電/前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今天出席中國國民黨智庫國政基金會舉辦的紀念抗戰勝利座談會,他提到,抗戰歷史當然是台灣的歷史,台灣人民不能遺忘,“這不是國民黨的負債,而應該是國民黨的資產”,可以證明國民黨領導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才有後來台灣80年的成果,也能證明國民黨在台灣的正當性。 管中閔說,但令他悲憤的是,抗戰歷史在現任政府的教育體系中被刻意淡化,甚至從教育課程中消失,造成歷史記憶的斷裂。這將導致整體社會陷入一種“虛無主義”,因為人民失去了追溯光榮過去的途徑。如果迴避這段歷史,歷史就像一張空白的紙,我們不願意去書寫,自然就有人會任意在上面塗抹。 國政基金會今天舉辦“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週年見證與省思”紀念座談會,包括馬英九、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前台大校長管中閔等人出席致詞,並邀請多位專家學者與談。 管中閔在會中表示,今年同時是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80周年,也是乙未割台130周年。抗戰是中華民國存亡與中華民族延續的生死之戰,因為有艱苦卓絕的抗戰以及最後的勝利,中華民國才能在戰時躋身同盟國四強,參與開羅會議與波茨坦宣言,並確立台灣從日本殖民地的地位中解放,在戰後得以回歸中華民國。 ![]() 他說,正因這些歷史因緣,台灣人民對於抗戰與光復應有比其他地區更深刻的感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今年在七七事變、八一五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等重要紀念日,政府未有任何正式紀念活動。甚至在賴清德的社群貼文中,使用了“終戰”一詞,顯然刻意迴避抗戰勝利的歷史事實,之後類似的紀念活動恐怕也將付諸闕如。 管中閔提到,社會上常有人質疑抗戰時期台灣身處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並未參與抗戰。但若追溯歷史,日本侵華的起點應從甲午戰爭、乙未割台算起。台灣淪為殖民地本就是日本侵華的重要一環,怎能與抗戰無關?事實上,自乙未戰爭起,台灣人民便展開長期抗日,從羅福星、余清芳領導的起義,到原住民族太魯閣、霧社抗暴,以及台灣民眾黨、農民組合的群眾運動,抗日史實綿延不絕,未曾中斷。 他也強調,在抗戰期間,也有不少台灣同胞設法回到大陸,直接投身前線工作。從台灣義勇軍、台灣革命同盟會到無數先賢,都展現強烈的民族氣節,甚至為此犧牲生命。他們追求的唯一目標,就是台灣光復。正因有抗戰勝利,才有台灣光復,抗戰歷史因此必然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台灣人民絕對不能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