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記者蔡宗憲報導】錄影帶曾是無數家庭紀錄生活與社區活動的核心,婚喪喜慶、小孩成長、祭典儀式都被珍藏其中。然而,這些寶貴的歷史記憶正面臨「2025年大限」的危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錄影帶若無法在2025年數位轉存,許多影音資產將可能永久流失。
秉持著「自己的錄影帶自己救」的精神,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託社團法人高雄市美濃愛鄉協進會成立「客庄地方記憶空間輔導團」,9月10日於高雄市褒忠義民廟辦理「微影片中的大歷史-高雄市褒忠義民廟八毫米影片及VHS錄影帶修復重現記者會暨戶外放映」活動,邀請了高雄市褒忠義民廟主委陳上梁、電影蒐藏家博物館吳永毅老師、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熊仲卿老師、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鍾秀梅、廟方管理委員會主委陳上梁暨其成員、社區耆老與媒體朋友等人出席。
廟方委員親手修復珍藏已久,拍攝於1992年「義民廟第四十六屆中元節慶祝活動」的VHS錄影帶以及委託電影收藏家博物館修復1977年拍攝的「高雄市褒忠義民新建廟落成典禮」的8毫米膠片,將沉封了近半世紀的影像重新修復與數位化。吳永毅老師表示影像中可看見社會、地景的變遷,建議廟方未來可以發起「尋找影中人」的活動,應該會非常有意思!熊仲卿老師則指出這些影像反映1977年至1992年間台灣社會與跨族群文化的變化,之間除了乘載在地的集體記憶之外,亦是未來提供學術界研究相當重要的資料。廟方葉佐炯委員更是在觀影時對於影像中的人事物如數家珍,歷歷在目,全場驚呼聲及笑聲不斷。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楊瑞霞表示,這些影像紀錄常民生活,就像一座橋梁,把過去的生活、信仰與習俗帶到現代社會。特別是在都市地區的孩子們很少有機會親身參與這些傳統,透過修復影像與公開放映,讓文化不再只是文字,而是能看、能聽、能感受,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義民廟服務近五十年的廟方會計徐秀貞女士也分享自己的心情,她說自己幾乎全年無休,以廟為家,看著修復影像時忍不住落淚。生涯雖曾三度想要離開,但因與義民爺有感應,選擇繼續留下來,這份深厚情感更彰顯了義民廟作為在地信仰中心的重要性。
記者會後特別安排戶外放映活動,於廟埕搭設大型布幕,讓鄉親們一同觀看修復完成的老影像。令人動容的是,影像中出現的幾位長輩,此刻就坐在觀影人群中。一卷卷錄影帶,承載的不僅是影像畫面,而是家庭、社區的集體記憶,更是社會變遷的見證。
#褒忠義民廟,錄影帶數位修復,高雄客委會,客庄地方記憶,廟宇歷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