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猶台文化交流協會(JTCA)創始人薛智偉 致所有關心坣娜的朋友與媒體
公視新創電影本週日登場 集結新銳導演邀觀眾跨越現實邊界
蔣萬安出席台北雙年展 讚藝術讓臺北成創意人文舞台
首屆總統盃全民運動賽事 總統府前封路3×3籃球賽 玖壹壹 許富凱等輪番登台
北市打卡熱點升級完成 錫口碼頭走一趟就愛上
165打詐儀錶版FOR墨新聞
979582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首頁 » 「2025 USR EXPO」登場 中央大學計畫實踐在地永續、多元共融
合作媒體

「2025 USR EXPO」登場 中央大學計畫實踐在地永續、多元共融

台灣線報
台灣線報
Published: 2025/09/15
Share
8 Min Read
「2025 USR EXPO」登場 中央大學計畫實踐在地永續、多元共融
「2025 USR EXPO」登場 中央大學計畫實踐在地永續、多元共融
分享文章
「2025 USR EXPO」登場 中央大學計畫實踐在地永續、多元共融
教育部USR推動中心於9月12、13日在台北花博爭豔館舉辦「2025 USR EXPO:大學共繫,韌性創新」。圖:中央大學提供

教育部USR推動中心於9月12、13日在台北花博爭豔館舉辦「2025 USR EXPO:大學共繫,韌性創新」,邀集全台121所大專校院、257件計畫、近700個攤位共同展出。國立中央大學三項USR計畫團隊踴躍參與,展現大學回應在地需求、推動社會創新的多元實踐力。

20250915 2
中央大學三項USR計畫團隊踴躍參與,展現大學回應在地需求、推動社會創新的多元實踐力。圖:中央大學提供

中央大學表示,該校「數位偏鄉早療的社會實踐」聚焦偏遠地區發展遲緩兒童的支持需求,結合資工、醫工等專業,並與清華、台東大學組成跨校團隊。計畫透過康復機器人研發、專業人員訓練與社群親職教育,不僅增強偏鄉早療能量,更讓發展遲緩兒的家庭獲得科技輔助與心理支持,回應「偏鄉資源不均」的長期結構性課題。

「身生不息2.0:桃園特殊需求社群DEI發展計畫」結合企管、經濟、客語暨社科、人資、法政等系所及亞洲影響力衡量與管理研究中心,攜手國內外合作夥伴,共同推動身障者職能培力、數位轉型與影響力治理。並透過「人與地球優先」平台,強化永續價值的社會溝通,積極向大眾傳遞多元、平等、共融的價值觀。來自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暨國際碩士學程的學生簡嘉信分享,中大在永續發展與影響力管理等領域的課程規劃,相當豐富、多元,進而激發自己參與此跨校專案的學習動機,期待能在與各機構的跨域協作中,增進自己的創新視野、社群行銷與管理等職涯能力。

「mbhoyaw復興:以永續為關鍵詞的跨域共作」則以復興區為核心場域,結合機械、化材、土木、環工、電機與通識教育中心等跨領域師生,長期推動「智慧防災」、「永續能源」、「永續環境」及「文化與產業」等執行項目。畢業於工學院學士班的校友王譯鴻認為,參與計畫過程中,能活用自己的專業來解決在地問題,相當有意義。擔任展區導覽的電機系二年級學生蘇祈憲指出,雖然自己是桃園人,反而是透過參與計畫、社參學程,更加認識復興區所經歷的煩惱和課題。感謝計畫中老師、職員帶給自己的學習,讓自己瞭解在執行、管理專案上的不足和盲點。

兩日博覽會匯聚高中、大學、社會企業及國際夥伴,展現「大學與地方永續共好」的行動能量。中央大學USR團隊不僅是參展者,更是社會改變的推動者,透過跨域協作、在地實踐與世代共學,體現大學知識如何成為回應社會挑戰的重要力量。13日閉幕典禮中,「mbhoyaw復興」團隊更榮獲「環境永續」議題「我最有感的USR計畫」團隊獎,兩天的USR成果展示亦獲與會者們的高度支持與肯定。

📚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Previous Article 2025卡比胖拉出沒注意!台南萌翻天 快揪朋友來台南安平找超萌的卡比胖拉  一起來場療癒小旅行吧! 2025卡比胖拉出沒注意!台南萌翻天 快揪朋友來台南安平找超萌的卡比胖拉 一起來場療癒小旅行吧!
Next Article 麥當勞冰炫風這口味回歸了!9/17起限量開賣 麥當勞冰炫風這口味回歸了!9/17起限量開賣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