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全球權威示警:台灣須擺脫硬體迷思,五年內成AI應用強國
「AI新贏家高峰會」於9月18日舉辦,針對商業周刊封面最新故事「晶片全球第一,國力為何輸新加坡?」的發現,匯聚全球AI思想領袖與台灣產業巨擘,共同剖析台灣在全球AI競局下的真實處境。
台灣AI國力排名全球21 ,陷入「硬體富裕,軟體貧困」的國力危機!
商周執行長郭奕伶指出,台灣雖在AI硬體位居世界領先,AI應用國力卻相對落後,她憂心此現象恐加劇貧富差距,五年內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局面。對此,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政府應學習新加坡,派優秀公務員赴美頂尖大學學習,才能做好AI治理與資源整合。
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博士提出警告,全球權力結構正從國家轉向企業,形成美、中兩國加上九大科技巨頭的「新G11」,企業的影響力已超越多數國家。他更直言,台積電的競爭對手三星與華為皆是AI高手,台灣若耽溺於硬體製造優勢,恐遭AI應用實力「彎道超車」。
簡立峰:企業決定國家命運的時代來臨,軟體實力是最大挑戰
簡立峰以具體數據指出,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權力格局。他分析,NVIDIA的市值約4兆美元,已大於英國全年GDP 3.8兆美元;而美國科技七雄的總市值約21兆美元,更超越中國全年GDP 19兆美元。「企業的資源使用比政府更有彈性」,這意味大型企業如今擁有比政府更強大的力量,去決定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
他引述Google前董事長Eric Schmidt的觀點:「台灣擁有驚人硬體,但軟體實力卻糟透了」。台灣優秀人才過度集中硬體,導致軟體附屬於硬體之下。他警告,未來五年內,全台三十萬家中小企業中,恐有十萬家面臨消失危機。台灣的機會在於利用製造優勢發展Edge AI(邊緣AI),用軟體重新定義硬體生產製造,而非僅僅代工。
國際大師:擁抱「融合策略」,善用AI降低預測成本
全球CEO策略學大師、《AI融合策略》共同作者Venkat Venkatraman提醒領導者擁抱「融合策略」,強調世界是「實體加上數位」的結合,如鋼鐵結合晶片。他預測「工業數位化」將在未來十年創造超過75兆美元的價值。
《AI顛覆經濟學》作者Ajay Agrawal剖析,AI的核心是大幅降低「預測」成本。當預測成本趨近於零,許多行業都將被重新定義。他以電力革命為例,真正拉開差距的不是單點導入,而是徹底重新設計工作流程的「系統性創新」,將使生產力獲得五到六倍提升。
「判斷力」成為AI時代最稀缺能力
針對AI是否會取代人類決策,Ajay Agrawal教授分析,決策包含「預測」與「判斷」。AI擅長預測,但無法做出有價值觀的判斷。因此,訓練「判斷力」,將是AI時代人類最稀缺且珍貴的能力。
簡立峰將「判斷力」詮釋為提出好問題的「思辨能力」。他比喻未來每個人都像「AI指揮家」,重點是懂得指揮各種80分的AI工具,解決複雜問題。
《商業周刊》啟動「AI創新百強計畫」,助台灣成AI應用強國
面對迫切的轉型壓力,《商業周刊》宣布啟動『AI創新百強計畫』,將匯聚並報導台灣各行業運用AI創造價值的成功案例,透過集體智慧的分享,加速AI在台落地。
台灣的下一步,必須超越硬體製造的舒適圈,將全民AI應用能力視為國家核心戰略,才能在未來十年的全球競爭中,找到真正的贏家方程式。
『AI創新百強計畫』報名頁面:https://b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25/AI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