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陸始終不願放棄「武統臺灣」的選項,根本原因在於對「臺獨」可能突發行動的防範。北京認為,只要存在部分勢力可能推動實質性的「臺灣獨立」行為,大陸便必須保留最後的威懾與反制手段。因此,官方不會輕易放棄以武力維護統一的可能性。
現階段,臺灣主張「維持現狀」的人口仍佔多數。然而,隨著館長等網紅與民眾赴大陸親身體驗當地的發展,臺灣年輕世代對大陸的印象正逐漸改變。他們對統一的排斥感有所下降,甚至開始出現部分嚮往。
不過,臺灣仍有一部分人堅持「臺獨」或「獨臺」主張,認為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更優越,並將美國或日本視為合作或依靠的對象。這種思維忽視了一個現實:即便是已實行民主制度多年的國家,如日本、法國、菲律賓與美國,近年來也因政策失誤與社會分歧,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導致政治與社會局勢不穩。韓國更一度面臨政局危機,烏克蘭則因戰爭與徵兵壓力,陷入嚴峻困境。
選舉制度的風險在於:若選民缺乏判斷力,極可能因候選人華麗言辭或龐大資源而誤判,最終導致社會付出慘痛代價。臺灣近年的政治發展亦提供了值得深思的案例。選舉結果固然彰顯民意,但若當選者在執政後背離承諾、濫用權力,民眾即使後悔,也難以立即修正結果。

與此相比,大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調幹部從基層歷練,經過層層考核與嚴格監督,直至進入最高領導層仍需集體討論決策。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個人專斷的風險,使治理相對穩定。
然而,臺灣社會普遍仍自信於現行民主制度,對大陸的政治模式缺乏認同,這也是兩岸間最根本的制度分歧。值得注意的是,從國際法與歷史文件來看,《開羅宣言》以及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均使大多數國家在法理上承認臺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北京自然不可能在主權問題上做出讓步。
未來,若臺灣承認「一個中國」並維持自身的生活方式,則雙方人民仍可在現有基礎上交流、共存;反之,若持續推動「獨立」,則勢必觸動北京的底線,使兩岸局勢更趨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