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9月28日早上7點30分,北京海淀區溫泉鎮白家疃廣場,由北京四海海孔子書院主辦,台灣三一寰宇文化協會、台灣一帶一路經貿發展協會等協辦,以及兩岸民間文教團體、商界、學界和高校留學生等共同參與的兩岸共祭至聖先師孔子2576年誕辰典禮在一首《夫子頌》中拉開序幕。
祭孔典禮聲韵悠揚,傳遞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濟世情懷。此次典禮在服裝、祭品、配樂上均體現“創造性轉化”:禮生漢服以黑紅黃三色寓五行之理,主祭官服飾則取“中庸之道”之意,簡潔得體;祭品棄用古禮“太牢”,改以時令五穀、鮮果,彰顯“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配樂採用交響樂改編的《詩經·清廟》《論語·各言爾志》等曲目,歌詞融入《論語》中的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咏而歸”,讓千年經典與現代音樂交融共生。 “今年的祭孔大典是為紀念至聖先師孔子2576年誕辰。”四海孔子書院院長馮哲表示,“我們以土、棉、麻、鹽、米等自然作物獻祭,為表達天地對我們的生養之恩,並在平和雅正的樂曲中,以雩舞的生意、武舞的奮發、佾舞的柔順,表達親師對我們智慧啟發的感懷” 典禮中,三支特色舞蹈成為亮點,以不同形式詮釋儒家思想精髓。 雩舞者著明黃漢服,動作如春風拂柳,暗合“敬天法祖”的哲思。來自北京市四海孔子書院的學生表示:“排練時,老師讓我們想象自己是在向天地、向先師訴說心聲。” 武舞者身穿紅衣,持棍棒而舞,以“止戈為武”詮釋儒家仁愛思想。“孔子主張‘射不主皮’,舞棍不是為爭勝,而是學先師以禮化人。每一次揮舞棍棒,都提醒自己心懷敬畏。” 佾舞舞者身著素白霓裳,步伐優雅如雲鶴翔集,再現《禮記·禮運》中“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的莊嚴氣象;一位觀禮的台灣舞者凝視舞隊,輕聲感慨:“今日見師生以如此莊重之姿行禮,才懂何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四海孔子書院院長馮哲表示,“通過紀念孔子,兩岸同胞共護中華家園、共創中華文化榮光,這是對中華民族復興最真摯的期盼和祝福,也是對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積極貢獻。” ![]() 祭孔典禮結束後,第六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會如期舉辦。本屆研討會聚焦新時代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路徑和方法,以此展開深入交流和討論,旨在增進兩岸文化認同,推進“兩岸共同傳承,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心靈契合與社會融合”這一美好願望。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市海淀區溫泉鎮人民政府及北京四海經典文化傳播中心共同主辦,北京市台辦副主任張磊、海淀區政協副主席趙寒、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汪誕平、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孫健萍等兩岸交流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動。 與會者一致認為兩岸有許多無法割舍的文化要素,如兩岸共同默守的做人處事原則,共同默守的國家觀念,共同默守的祖先源頭,共同默守的家庭觀念,共同默守的價值觀念等等。默守,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天生自然的傾向。 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文化認同就是民族認同。唯有根脈不斷,民族精神才能代代相傳。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文化上的共鳴構成情感聯結的基石。堅定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兩岸人民要像石榴子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通過教育傳播、民間交流與媒體互動,深化對共同文化符號的認知與傳承,才能讓文化認同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中評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