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日接受《News Nation》專訪時透露,川普政府正推動台灣將部分投資與晶片產能轉移至美國,以達到「50-50」的晶片生產比例,目標是在川普任內讓美國本土晶片產能提升至40%,並最終達到美、台各占全球一半的供應比重。此舉不僅涉及美國半導體自主化,也對台灣仰賴「矽盾」保障安全的戰略帶來挑戰。
盧特尼克指出,目前掌握全球逾九成先進製程晶片的台灣,對美國而言「過於遙遠,且臨近中國」,一旦發生危機,美國難以迅速取得供應。盧特尼克強調:「如果台灣有95%的產能,我要怎麼把它運到這裡來保護?飛機?船?這行不通。」因此提出「美國製造一半、台灣製造一半」的方案。
根據盧特尼克估算,要在川普任期內把美國晶片產能提升至40%,需投入逾5,000億美元本地投資。此構想延續川普過去的主張,即美國應「自己製造晶片」,避免過度依賴台灣。
長期以來,外界認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角色,形成所謂「矽盾」(Silicon Shield),成為嚇阻中國動武的重要因素;然而,盧特尼克刻意淡化此說法,強調「台灣若與美國分擔產能,安全性反而更高」,因為美國能在必要時「自給自足」。
盧特尼克的談話方向與川普過往言論一致,川普去年競選期間曾公開指稱,「台灣應付錢給美國」換取防衛,《CNBC》報導分析,這次「50-50計畫」被視為川普政府試圖將國防與產業利益掛鉤的具體表現。
台積電自2020年起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晶圓廠,今年3月更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使總額多達1,650億美元,積極響應美國亟欲降低依賴晶片進口的政策方向;緊接而來的挑戰是,美方近期提出對晶片課徵100%關稅,但承諾在美設廠的企業可得豁免,而美台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未來很可能左右台企在美國市場的成本優勢。
根據《彭博》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台灣貿易談判代表團上週晚間已抵達華府,與美方展開新一輪協商,重點在於爭取降低美國對台灣商品課徵的20%關稅。雙方並討論台灣在美投資,以及台灣半導體產業在美國國安審查下恐面臨的額外關稅問題。
據知情人士表示,台灣官員此行除要求美方調降20%關稅外,也希望美國對台灣半導體業給予較優惠待遇,避免晶片出口遭遇更嚴格限制。與此同時,台灣在美國亞利桑那等地的晶圓廠投資,亦是談判的重要籌碼。
川普政府提出「50-50晶片計畫」及對半導體課徵100%關稅的構想,雖強調在美設廠的公司可獲豁免,但對台灣產業而言仍是巨大壓力。台灣談判代表團此行,被視為盡力確保在「矽盾」戰略受質疑之際,維持台美經貿合作的穩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