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新聞|王志強/印尼綜合報導] — 印尼政府推動「免費營養餐(MBG)」計畫之際,國防部宣布由「印尼國軍藥學機構(LAFI TNI)」量產多種維他命並投入配發。官方於 10 月 1 日交付 480 萬顆維他命給雅加達 100 個營養服務站(SPPG),同時將 LAFI TNI 納入「國防藥學中心」統一管理;《The Jakarta Post》亦在 10 月 2 日報導 TNI 已開始生產並支援 MBG 的配送。此舉讓軍方製藥能量正式承擔公共衛生供給的一環。
為何由軍方製藥?產能與治理怎麼做?
國防部副部長多尼‧艾瑪汪(Donny Ermawan)指出,統合後可集中人力、產線與配送體系,提升藥品與維他命的量產與品質管理效率;初期先支援雅加達 100 個 SPPG,後續擴點規畫「正在協調中」。官方新聞明示「自 10 月 1 日起」完成 LAFI TNI 的指揮與管制移轉,藥與維他命生產將兼顧軍民雙用,並以可負擔價格擴大覆蓋。《The Jakarta Post》則從社會面補充,MBG 政策在爭議與延宕中推進,軍方投入製藥與供應鏈可望強化「穩定供給」。
製造業層面的外溢效應會是什麼?
短期內,軍方製藥的量產與配送將帶動本地原料藥(若採本地來源)、包材(瓶罐、鋁箔、標籤)與冷鏈物流需求;為達到一致的品質與追溯,預期會加速 GMP、序列化與條碼追蹤在公部門供應鏈的落地,形成對民間藥廠與代工(CMO)的示範與競逐。此外,大量採購也可能以「成本—供給穩定」為優先,對價格帶中低階的維他命劑型(咀嚼片、膠囊)需求增加;若未來擴大到解熱鎮痛與常備藥,對國產醫藥製造的產能配置與 API 在地化將是考驗。社會治理上,軍方角色擴張亦引發「邊界」與監理問責的討論,需要更清晰的公私分工框架。
重點觀察與決策提醒
- 台灣醫藥代工與包材廠是否應考慮與印尼公部門或軍系製藥建立合規合作模式(如技轉或 GMP 輔導),以切入 MBG 長期供應?
- 若印尼擴大軍方在醫藥製造與配藥體系的角色,本地民營藥廠的競合態勢將如何改變,台灣廠商在 API 與關鍵原物料上能否提供多元備援?
- 在藥品可追溯與序列化要求提升的前提下,台灣資通訊與標籤追蹤方案(IoT/條碼)是否有導入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