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馬太鞍災區清淤進入尾聲 巷弄淤泥12日入夜前完成
救災之際謠言頻傳 花蓮警方迅速查處假訊息
2025福田五週年感恩會圓滿 證達上人公益關懷推動興建覺行寺
趙少康指控有人散播假消息 遭影射動用網軍介選 鄭麗文引王世堅金句回應
國民黨主席選舉辯論會最終場 羅智強喊“中國人” 張亞中拋和平備忘錄
165打詐儀錶版FOR墨新聞
979582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首頁 » 2025高雄粄條節 美食盛會好味緒在美濃
合作媒體

2025高雄粄條節 美食盛會好味緒在美濃

亞太新聞
Last updated: 2025/10/11 18:02
亞太新聞
Share
9 Min Read
2025高雄粄條節 美食盛會好味緒在美濃
2025高雄粄條節 美食盛會好味緒在美濃
分享文章
2025高雄粄條節 美食盛會好味緒在美濃
▲客委會副主委邱星崴、柯志恩立委、林義迪議員、高市客委會主委楊瑞霞、謝鶴琳區長等貴賓與阿奇師製作創意料理。(圖/高婕)

【亞太新聞網/記者高婕/高雄報導】

國慶連假最有味緒(mi xi,客語「味道」的意思)」的美食盛會就在美濃!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辦的「2025高雄粄條節」,於10月11日、12日在美濃文創中心開庄廣場登場,以「粄食記憶」為主題,集結六款跨國界風味的創意粄條免費品嚐、米食DIY體驗、特色市集及客語互動闖關,將客家米食文化變身為全民共享的美食盛典,開幕首日就吸引上千名遊客湧入。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辦的「2025高雄粄條節」,於10月11日、12日在美濃文創中心開庄廣場登場。(圖/高婕)

開幕儀式特別邀請客家委員會邱星崴副主委、柯志恩立委、林義迪議員、高市府客委會楊瑞霞主委、謝鶴琳區長及在地里長等貴賓化身「一日主廚」,與總舖師阿奇師聯手製作創意料理——「粄條石榴包」,以粄條作外皮,包入蘿蔔乾、油蔥酥等美濃在地食材,再以野蓮點綴,象徵客家飲食創新與傳統風味的完美融合。


▲貴賓化身「一日主廚」,與總舖師阿奇師聯手製作創意料理—「粄條石榴包」。(圖/高婕)

舞台區由在地客家社團、薩克斯風樂手、魔術小丑、客家八音、現代樂團輪番登場,現場規劃30攤特色市集與多樣米食DIY體驗,包括客家麻糬、粄條壽司、花生豆腐、粄條千層蛋糕等,讓大小朋友都能親手體驗「做粄食」的樂趣。

最受矚目的「面帕粄奇風味」是現場人氣焦點,由美濃在地社區與素人巧手,作出6款各具特色的粄條,免費限時限量提供品嚐;有彩蔬油蔥粄條、愛玉沙拉粄條、滇味香料粄條、湖南剁椒粄條、義式肉醬粄條、泰式風味粄條,展現中西交融的創意,顛覆大眾對傳統粄條的想像。

除了兩日現場活動,高市府客委會也攜手20家在地店家推出「粄條美食地圖」,自10月11日至11月11日為期一個月,民眾持折價券至合作店家消費,即可享有限定優惠或粄條套餐;更貼心設計「客語菜單」,讓大家在點餐的同時,也能輕鬆開口說客語。
客家委員會邱星崴副主委說,客家文化真的很有趣也很多元,雖然大家都愛吃粄條,但南北口味卻大不相同。每個地方都會依循在地文化與食材特性,不斷研發出獨有的粄條風味,讓粄條不只傳承,更能隨著時代創新。

高市府客委會楊瑞霞主委表示,粄條不只是一種食物,它更像是一種家的味道。小時候,家家戶戶忙著做粄,大家交工互相幫忙、串門子,那種熱鬧與溫暖,是我們心中最深刻的回憶。而粄條節不僅是一場美食饗宴,也是一場結合社區、店家與遊客的文化嘉年華,更希望把這份濃濃的人情味,分享給所有來到美濃的朋友,讓客家米食文化在當代生活中持續發光發熱,也讓更多人親近客語、走進客庄。

「2025高雄粄條節」將持續兩天,歡迎全國民眾在國慶假期裡走進客庄,品味經典與創意交織的粄食魅力,為連假行程留下最香甜的粄食記憶。

Previous Article 【馬來西亞】SDEC 2025 進入尾聲,州級「雙加速器」與 AI/半導體主題領跑 【馬來西亞】SDEC 2025 進入尾聲,州級「雙加速器」與 AI/半導體主題領跑
Next Article 超人退場後!啄木鳥協會彭伯華承諾接棒光復 把救難工具化為療癒記憶 超人退場後!啄木鳥協會彭伯華承諾接棒光復 把救難工具化為療癒記憶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