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革命之門」到「十三中隊」
一座島的監禁記憶,映照出白色恐怖時代的恐懼與尊嚴;在歷史的鐵門內外,人性,才是最深的囚室。
文/高雄第二監獄 典獄長 陳憲章 責任編輯/記者-游宏琦。
民國56年,綠島指揮部成立,位於臺東泰源的感訓監獄於59年發生暴動事件,綠島再度被相中建造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現在的綠洲山莊,於民國61年啟用,人數最多時收容500人。迄76年7月15日解嚴,36位政治犯被移送中寮的法務部所屬綠島司法監獄繼續執行。與前述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同一時期,臺灣本島各司法的監獄亦面臨惡劣收容人滋事,難以管理的境況。當時主管監獄業務的臺灣高等法院監獄科,亦亟思尋找一適切地點,成立高度管理的隔離監獄,同樣相中交通不便的綠島做為建監地點。這其中與國防部在綠島設立政治犯的感訓監獄是否有一起考慮,尚無處查考。司法行政部所屬的綠島司法監獄於61年9月落成並啟用,也是綠島目前唯一尚在使用中的監獄。在早期,寫信到綠島監獄,必須要特別註明是司法監獄或國防監獄,否則會有送錯的情形。
圖片一:新生訓導處「革命之門」與「新生之家」
新生訓導處的大門,左邊門楣上寫的是「革命之門」,右邊門上是「新生之家」。革命之門內左側建物,原為綠島職三總隊改建法務部矯正署綠島技能訓練所,現已撥交文化部海洋工作站。右側為重建的新生訓導處三大隊。
承襲日據時代取締浮浪者制度,戰後,以收容莠民首領、煙毒、竊盜,不受刑事處分者、非法組織有破壞治安之虞者,強迫勞動服役,及一般失教失業遊民,實施生活訓練及技藝學習,使其改過遷善,其名稱有勞動訓導營、遊民習藝所。民國41年4月30日「臺灣省戒嚴時期取締流氓辦法」實施,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先後在板橋、岩灣、后里、坪林、玉里、小琉球、蘭嶼、林邊成立職訓總隊。民國47年5月,臺灣省保安司令部併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職訓總隊移由警備總部管轄。綠島的新生訓導處在結束政治犯的感化業務後,在民國56年綠島警備指揮部成立,新生訓導處舊址成立管訓第二大隊,轄五、六、七中隊,直屬綠指部。57年再成立直屬第十一莊敬大隊、第十二自強大隊,各下轄四個中隊。59年2月,第十二大隊再成立一個甲級隊員中隊,這或是後來人稱大尾流氓會以「甲級的」稱呼的原因,綠島仍無能擺脫監獄島的宿命。
圖片二:新生訓導處三大隊配置圖
圖中橫狀為大隊部,直列四棟為九至十二中隊。此為當時監區格局示意。
解嚴後,各職訓總隊業務大量縮減,僅保留東成職一總隊(轄一、二、三大隊)、岩灣職二總隊(轄四、五、六大隊)、綠島職三總隊(轄七、八、九大隊)。根據記載,東成總隊在76年3月31日發生管訓隊員挾持少將副指揮官,並潑灑汽油焚燒致死事件;同年11月30日,岩灣和綠島總隊亦陸續發生暴動事件,軍方出動特勤隊鎮壓,多人因此死亡。其後,法令幾經變動,各職訓總隊陸續撥交法務部體系接管,並更名為技能訓練所,綠島職三總隊也於81年8月25日撥交法務部,並於82年9月1日成立臺灣綠島技能訓練所,自此綠島的監禁業務統由法務部接手管理。民國90年12月底,當時的法務部長陳定南宣佈,將要關閉所屬的綠島監獄及技能訓練所。這一次暴動的不是囚犯,群情大譁的是居民,有史以來第一次集結舉白布條,聲言漠視居民的工作權。最終,技能訓練所仍於隔年6月裁撤,保留了位於中寮村的綠島監獄,但綠島監獄自此以後收容人數逐年減少,迄今僅餘百餘人上下,其角色功能已不復以往。
《下篇預告》
第三篇《綠洲山莊的轉型──從懲罰到人權的啟示》
當戰後的政治陰影散去,綠島的監禁制度進入轉型期。下一篇,我們將從「綠洲山莊」談起,走進陳憲章典獄長的人性省思與矯正哲學。
《回顧前篇》
第一篇|垂淚的島嶼──火燒島的前世今生
那是一座被母親眼淚洗滌的島嶼——從火燒嶼、火燒島到綠島,監禁的歷史與人性的啟示,在那段浪淘盡的歲月裡,緩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