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英國副首相及前Meta全球事務副總裁克萊格(Nick Clegg)近日接受CNBC節目《Squawk Box Europe》訪問時示警,人工智慧(AI)產業出現「令人難以置信、近乎瘋狂的估值」,市場修正(correction)機率「相當高」。克萊格同時對「人工超智慧」(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ASI)的概念表達質疑,認為當前AI熱潮可能正接近泡沫臨界點。
所謂市場泡沫,通常是公司估值與基本面脫節。克萊格認為,關鍵在於各大雲端巨頭是否能回收數以千億美元計的資料中心投資,並證明其商業模式可持續,「這顯然會帶來挑戰」,特別是現行以大型語言模型(LLM)為核心的AI技術架構是否具長期競爭力。
克萊格認為,AI市場目前呈現「幾乎每天、每小時都有新交易」的過熱現象,加上部分科技領袖將「人工超智慧(即AI超越人類智慧)」視為終極目標;但他認為當前以機率演算為基礎的AI技術存在侷限,不太可能達到全能型的超智慧。克萊格補充,「這不代表AI不會發展,而是它的影響力會更偏向實用與持續進化。」
包括軟銀創辦人孫正義與Meta執行長祖克柏都曾公開支持超智慧概念,Meta更於今年初成立AI實驗室,投入相關研發。克萊格指出,這場AI熱潮類似早年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當時Meta(前身Facebook)、亞馬遜及Google等公司雖歷經估值暴跌,最終仍成為全球科技巨頭。投資界普遍認為,經歷資金緊縮後存活的企業,反而能建立更健康的財務體質。
克萊格的看法與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不謀而合,貝佐斯日前在義大利科技週(Italian Tech Week)表示,AI確實掀起「產業泡沫」,但「AI是真實的,它將改變所有產業,並將為社會帶來龐大利益」。就連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前陣子談及AI產業時,也形容這個領域「帶有泡沫感」,不過他認為外界不必因此過度擔憂,理由在於科技革命的長期價值遠高於短期市場波動。
克萊格進一步表示,AI的社會採用速度會比矽谷想像的慢,直言「很多人以為技術週二誕生,週四大家就會用,但事實並非如此;像桌上型電腦出現後,也是花了大約20年才普及。」克萊格強調,不同產業與國家採用AI的速度差異巨大,市場應關注「節奏」而非短期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