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撰文‧張如嫻
昕奇雲端不同於其他做代理服務的雲端公司,它提供超出雲端服務的「福利」,客戶逾九成是新創,靠著協助新創客戶業績成長,帶動雲端用量成長、收入增加,開創出獨特的商業模式。
如果你是市場新進者,面對做這行生意已久的前輩,以及規模大十倍的對手加入,兩面夾擊下,你會怎麼做?一家來自台灣、2017年才成立的雲端服務「後起之秀」,就靠著有別於同業的營運模式,2024年營收、稅後淨利皆創新高。它,是資服廠上奇集團的小金雞昕奇雲端。
不走母公司代理商老路,昕奇定位自己是營運商,推出雲端搭配算力、帳務系統等組合方案;更特別的是,客戶超過9成都是新創公司,且自2021年起,昕奇每年營業利益率都比同業高出5.5個百分點以上。究竟是什麼樣的招式,讓這家後進者急起直追?
昕奇的誕生,源於上奇董事長許承強的轉型計畫。上奇原是繪圖、影像軟體代理商,2013年面臨主要客戶Adobe從賣斷轉為訂閱制帶來的衝擊,他開始思考,如何擺脫營收遇天花板、產品只能內銷的代理商困境。而這一次,他看上雲端市場價格透明、銷售範圍無國界、成長性高的三大特色,決定二次創業,成立昕奇。
策略》鎖定新創 免費加值
然而隨著公有雲市場成長,除了既有玩家,愈來愈多大型資訊服務公司也加入戰局。
「Franky(許承強)一開始就知道要差異化。」昕奇總經理李正雄說,同業大多做代理和雲端託管服務,拚的是技術能力,需要較多工程師。昕奇自知公司才剛成立,人才數量不敵同業、技術基礎較弱,幾乎沒有爭取大企業客戶的優勢,必得另尋出路。
雲端託管:由第三方服務商協助將客戶資料、系統從地端搬上雲端,並負責管理、維運這些伺服器的運作。
苦思過後,昕奇認為「贏的策略」,是將客戶鎖定在新創。因為除了雲端服務,昕奇可運用上奇在全球多據點的特色,免費提供人脈、海外資源等附加價值。「新創缺錢、缺人脈,比起花多少錢買雲端,它更在意業務想往海外發展,誰能幫它。」李正雄的想法,就是透過加值服務創造優勢。
不僅如此,昕奇還看上雲端的聚合機制,比如看準一次向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AWS)預購愈多雲端使用權、折扣也愈多,再轉賣給企業客戶,雖然可能賣不掉,一旦轉賣成功,就能擠出更多毛利。
所以,昕奇參考電信與資料中心營運商模式,除了雲端流量,還搭配算力、帳務管理、流量監控等自家產品,推出各種「組合包」,以多元隨選方案加上額外提供的顧問服務,吸引客戶買單。
昕奇鎖定的新創以網路公司為主,包括票券系統、電商、直播平台。李正雄解釋,這類公司的雲端主要因應業務需求,用量取決於消費者與訂單多寡,比如雙十一購物節,電商的雲端用量就會暴增;當公司業績成長,自然帶動雲端用量,進一步提升昕奇營收。
除此之外,由於後台全自動化、不用養大批工程團隊鑽研技術,昕奇營業費用不隨營收而成長,營益率自然較伊雲谷、博弘等同業高。
(閱讀全文…https://btoday.cc/76g6e9)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