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運動i臺灣」運動也i臺南 多元運動體驗打造全民參與節奏
網路賣家須小心,「食品涉廣告不實」恐被處四萬元以上罰鍰!
葛萊美傳奇貝斯王 Nathan East 攜24歲天才兒 Noah East 父子聯手開唱
Rain 睽違20年重返台北小巨蛋 歐爸終於又要回來了
邵雨薇與楊祐寧激情車震 選在大馬路邊上演情感一發不可收拾
165打詐儀錶版FOR墨新聞
979582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首頁 » 花東經濟注入科技活力 工研院AI智慧地陪技術創造智慧旅遊新體驗
合作媒體

花東經濟注入科技活力 工研院AI智慧地陪技術創造智慧旅遊新體驗

焦點時報
焦點時報
Published: 2025/10/30
Share
9 Min Read
花東經濟注入科技活力 工研院AI智慧地陪技術創造智慧旅遊新體驗
花東經濟注入科技活力 工研院AI智慧地陪技術創造智慧旅遊新體驗
分享文章

花東經濟注入科技活力 工研院AI智慧地陪技術創造智慧旅遊新體驗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以科技力,為風災後花東經濟注入新活力,支持工研院研發「AI智慧地陪技術」,串聯登山、單車共20條路線讓民眾觀光旅遊,無論是親子出任務、祖孫大挑戰,還是好友組隊闖關,都能收集美好的限定回憶。民眾在11月前可前往花東縱谷體驗相關騎乘路線,並兌換限量小禮物。(圖/工研院)

【焦點時報/記者羅蔚舟報導】經濟部產業技術司以科技力,為風災後花東經濟注入新活力,導入工研院研發「AI智慧地陪技術」,串聯登山、單車共20條路線,即日起至11月底,民眾可以實際行動體驗各地景點,集點後再跟當地商家兌換小禮物,邀請民眾化身觀光超人,支持地方產業,為花蓮注入溫柔而堅韌的復甦力量。


▲工研院研發的「AI智慧地陪技術」,今年結合數位掃描兌換機制,民眾完成指定任務即可至20個指定地點兌換在地特色禮品。(圖/工研院)

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表示,花東縱谷是大自然特別留給東臺灣的瑰寶,工研院長期以科技搭台,從花蓮、太巴塱到富里部落打造創生聚落,讓青年返鄉圓夢,催生文化傳承與復育。去年為加速花東震後復甦,首度推出「漫遊縱谷,愛在花東」活動,吸引許多民眾與車友前往觀光旅遊、體驗在地人文風情,進一步帶動周邊消費與經濟人氣。今年持續接棒,結合「AI智慧地陪服務」、「全新路線」、「個人化紀念品」三大特色,讓民眾在花東縱谷18鄉鎮中的特色單車道、商家、博物館與風景名勝景點中,體驗專屬自己的AI智慧導遊。

今年共規劃10條登山步道與10條騎乘路線,其中,有6條路線可體驗「AI智慧地陪」功能,包括美崙山步道、林田山森林鐵道步道、米棧古道、東河橋遊憩區步道等4條登山路線,及七星潭路線、池上-關山路線等2條騎乘路線。透過路線定位服務與生成式AI、結合文字轉語音(Text-to-Speech;TTS)技術,遊客抵達景點,就可即時播放客製化解說內容,提升旅客對當地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在總里程達400公里的路徑中,包括適合輕鬆體驗的鯉魚山、像綠色隧道般的羅山竹林、藏著林田山歷史故事的森林鐵道,以及能望見海天一線的大武觀海步道。無論是親子出任務、祖孫大挑戰,還是揪好友組隊闖關,都能收集美好的限定回憶。

今年也結合數位掃描兌換機制,民眾完成指定任務即可至20個指定地點兌換在地特色禮品,例如活動運動毛巾、以花蓮蛇紋石搭配石資中心的「石材多維異形加工技術」製作的刮痧板,展現地方創生應用,歡迎民眾透過健行筆記(https://reurl.cc/x3Y3Eb)或Velođash APP(https://reurl.cc/Y3M3jL)報名。工研院也將透過民眾的實測與回饋持續優化系統,協助各地打造智慧觀光導覽科技平台,以科技協助「觀光超人」成為支持地方經濟的關鍵角色。

Previous Article 陳其邁力推「2025大海開吃」聯合行銷 六大漁港美食嘉年華啟動 陳其邁力推「2025大海開吃」聯合行銷 六大漁港美食嘉年華啟動
Next Article 2025桃園國際新創機器人節開幕 打造桃園成為機器人與AI應用的新基地 2025桃園國際新創機器人節開幕 打造桃園成為機器人與AI應用的新基地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