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新北市、台北市等地診所服務的牙醫師張哲維,總是帶著一貫的耐心與細膩為病人看診。對他而言,牙醫不只是修復牙齒的工作,更是一種「幫助人恢復生活品質」的使命。「我喜歡動手做事,也喜歡解決問題。」他笑著說,而這份「手作」與「助人」的雙重熱情,讓他相信醫療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溝通的藝術,唯有從理解病人的情況開始,進而找到最符合需求的診療方案,這才是專業的起點。
畢業於陽明大學牙醫系,張哲維回顧那段求學時光,他形容是「密集又紮實」的養成。在六年的學生生涯中,伴隨著理論與實作並重的課業內容,「像我在二、三年級時幾乎沒有休息時間。」他回憶。到了第六年進入榮總醫院實習後,更真實體會臨床現場的壓力與挑戰。「那時候在口腔外科兩個月,就拔了幾百顆牙;在補牙科也做了上百個病例。」他印象最深的是,遇見許多八、九十歲老榮民,他們口腔狀態竟意外地良好,內心除了佩服,也令人感受到「顧好牙齒」對於長壽生活的重要。

完成學業後,張哲維投入民間診所的工作。由於對自身專業的要求,平日除了看診,連假日都奔波於各地積極進修課程,包含植牙、矯正到假牙貼片等專業項目,「最累的時候是一週七天都排滿,但也最開心,因為能把學到的技術直接運用在患者身上。」他說,有時為了上實作課程跑遍北中南,有時一看完診就開車到花蓮上課。這份持續學習的精神,也讓他在八年間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醫療節奏與價值觀。對他而言,不論在台北市或新北市執業,「地區不同,患者的經濟條件或需求會有差異,但醫師的態度不能變。」他認為醫療應該以誠實與溝通為本,必須幫病人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而非最昂貴的選項。
不只看診與學習,他還曾跟隨中國醫藥大學義診團前往尼泊爾,這段經驗讓他對醫療的「本質」有了更深體悟。「那裡的環境條件落後,蛀牙率非常高,許多人只有痛到受不了才會就醫。」他描述,義診團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完成治療,有時光是一個早上,就得要看二三十位病人。「我們學會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去解決最緊急的問題。」相較之下,台灣的健保制度完善,醫療資源充沛,讓他更珍惜身為醫師能貢獻的價值。義診讓他重新思考,「醫師不只是提供技術,更要懂得回饋社會。」

在臨床經驗中,張哲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延誤治療多年的患者。那位病人因工作忙碌,牙齒一顆一顆壞掉卻始終沒時間處理,直到退休後才來求診。「那時候骨頭已經嚴重流失,我用了補骨與植牙技術,一步步重建缺牙部位。」他說,歷經手術與修復後,患者終於能重新自在用餐,那一刻的成就感至今難忘。「很多人以為牙痛撐一撐就過,但牙齒的傷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現裂痕或蛀洞,就只會越來越嚴重。」他強調,無論是正確刷牙的清潔、定期檢查,或早期處理小問題,都是維持口腔健康的關鍵,「但只要出現問題,務必及早處理,才能避免情況愈來愈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新聞來源:樂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