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日本慢食年會 臺東團隊分享臺東的飲食文化
2025臺灣國際衝浪公開賽 11/4-11/11熱力開戰 
阮丹青唱盡人生四季 從山到海從旅途到舞台 闊別樂壇華麗回歸
《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 再傳佳績 榮登澳洲公視 SBS 影音平台首部上架台劇
Wols 唱出苦中帶笑的人生希望 嘆人生苦悶也要笑著換氣用力站起
165打詐儀錶版FOR墨新聞
979582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首頁 » 「台中國際花毯節」經濟戰線? 台中花海的觀光政治與產業策略
合作媒體

「台中國際花毯節」經濟戰線? 台中花海的觀光政治與產業策略

焦點時報
焦點時報
Published: 2025/11/04
Share
17 Min Read
「台中國際花毯節」經濟戰線?  台中花海的觀光政治與產業策略
「台中國際花毯節」經濟戰線? 台中花海的觀光政治與產業策略
分享文章

「台中國際花毯節」經濟戰線?  台中花海的觀光政治與產業策略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每到秋末冬初,台中的山城總會被花海重新點亮。2025年的「新社花海暨台中國際花毯節」將再次於2025年11月8日登場,為期23天。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場屬於花卉與美學的節慶;但從台中市政府的籌劃語彙來看,「拚經濟、拚觀光、拚市民的好生活」早已取代「賞花」,成為該活動核心。這不僅是一場城市的觀光盛事,更是台中市政府運用文化與景觀經濟塑造城市品牌、提振消費信心的經濟戰。

從花卉到消費:節慶經濟的多重意圖

台中市長盧秀燕在台中市政會議上的表態極具象徵:「一刻都不能停!」這句話不是針對活動運作,而是整體經濟節奏的註解。自非洲豬瘟警戒與通膨陰影下,台中市政府明顯不願讓「觀光經濟」有任何停歇。「花毯節」與「台中購物節」、物調券、農業行銷展售會…等大型活動的接連登場,構成一條從文化活動到市場刺激的政策鏈。

「花毯節」這條鏈條的設計不難理解。在後疫情時代,台中市政府已將大型節慶視為經濟槓桿——透過集客效應帶動餐飲、交通、住宿、農產品銷售等周邊產業。去年「花毯節」吸引逾350萬人次,創下歷屆新高,等於短時間內替台中市山城觀光注入一場「臨時性經濟活水」。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這種節慶驅動的經濟模式,究竟能否帶來結構性成長?

品牌化的地方政治:當觀光變成施政語言

台中市政府的策略是明確的——將觀光節慶「品牌化」。從花博、購物節到金手獎,幾乎每項活動都以「全國最強」、「中台灣領航」作為語彙。台中市政府觀光局長陳美秀指出,今年主題以《飛天小女警》為靈感,打造直徑60公尺、總高18公尺的巨型主花毯。這種以全球流行文化符號為主軸的策展手法,顯然已超越地方展演的層次,進入一種「城市敘事的全球化」。

然而,當城市節慶被包裝成品牌操作,它不再只是單純的公共文化活動,而是一場關於台中市政能見度與政治形象的競賽。台中市政府藉由「花毯節」展現城市治理能力,同時也以活動熱度作為民意溫度的間接指標。這正是地方治理「表演性政治」的一部分——美學與經濟共構的政治符號工程。

花毯經濟的結構挑戰:短期熱潮與長期空窗

從經濟角度觀察,「花毯節」的成功並不代表地方產業的持續繁榮。根據往年資料,活動期間確實可帶動地方餐飲與住宿業,但活動結束後,客源迅速下滑,顯示其經濟效應高度依賴節慶週期。

節慶經濟最大的風險在於「時效性」與「替代性」——民眾為了活動來訪,但未必形成長期的消費黏著。若缺乏後續的產業串聯與區域合作,這樣的活動再多,也不過是一次次的短期刺激。這正如國際學者麥克坎南所言:「當觀光變成地方經濟的主要解方時,它同時也成為脆弱性的來源。」

山城共創:觀光的社會延伸與在地再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台中市政府試圖修正這一結構性問題。台中市政府將「花毯節」納入在地共創、樂齡長照、綠色照顧、社區美化…等社會參與機制,並結合幼兒園、居民及銀髮族進行植栽與工藝創作。這樣的作法,代表節慶活動開始朝向「社區型永續觀光」轉型,讓「花毯節」不僅是展品,更是社區資源重分配的媒介。

同時,「花毯節」六大特色遊程與五十家民宿的合作,也讓山城觀光開始走出「單點爆發」的瓶頸。若能進一步形成產業鏈,例如結合在地茶業、香菇與文創品牌,將「花毯節」的節慶流量轉化為長期經濟動能,才是「花毯節」這場花海最有價值的開花結果。

中台灣的區域經濟新嘗試:從「展售」到「聯盟」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亮點,是今年同步舉辦的「中台灣農業行銷展售會」。七縣市共同策展,主打「農業豐饒、區域特色、永續智慧」。這種橫向合作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區域經濟聯盟的試驗——以農業作為共通語言,跨越行政邊界。

台中的角色在此不只是主辦,更像是「平台型城市」。透過整合中部農產品牌,打造共同行銷舞台,台中市政府正嘗試將「花毯節」節慶從單一城市活動升級為區域經濟策略。若能維持這樣的跨縣市協作,長期或可形成中台灣的「觀光產業共同體」。

觀光政治的隱性風險:當「盛會」變成常態

然而,節慶政治化也帶來潛在風險。當「活動經濟」被視為政績指標,政策可能傾向於追求「人潮數字」而非「產業品質」。去年花毯節吸引350萬人次,數字亮眼,但若以地方環境承載力衡量,其交通壓力、廢棄物管理及土地復育成本,恐怕遠高於外界想像。

國際上已有類似案例。日本札幌雪祭雖年年創造龐大收益,但當地居民早已抱怨生活成本上升與交通負擔。節慶若缺乏永續治理架構,終將陷入「越成功越難持續」的矛盾。

從短期榮景到長期治理:節慶治理的下一步

「花毯節」的成功無庸置疑,但真正的挑戰在於「節慶之後」。如何讓花海變成長期的山城品牌,而非短期的觀光煙火?這需要更深層的策略思考——包括交通接駁系統優化、觀光業與農業的垂直整合,以及青年創業者的在地導入。

從城市經濟學角度來看,台中市政府若能將節慶轉化為「創意產業孵化平台」,使地方農產、手作、旅宿與文化工作者形成長期合作網絡,那麼這場花海才能真正開在城市的經濟體裡,而不只是山坡上。

當花海成為經濟地景

「花毯節」的意義,從未只在花。它是城市經濟的一面鏡子,也是一場關於治理節奏的政治實驗。台中市政府藉此「拚經濟、拚觀光」,其實反映的是台中市政府在全球化壓力下的自救姿態。短期而言,它確實能帶動消費者與媒體的關注;但長期而言,若要讓這場花海不枯萎,唯有讓經濟根扎進社區、讓產業多元共榮,台中才能在繽紛的花毯之外,真正開出一座持續綻放的城市經濟花園。

Previous Article 屏東第九家公共托嬰 華山公設民營托嬰中心開幕 屏東第九家公共托嬰 華山公設民營托嬰中心開幕
Next Article 「2025桃園萬聖城 魔蛛古堡」 參與人次創新高 「2025桃園萬聖城 魔蛛古堡」 參與人次創新高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