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系友會與龍巖慈善基金會舉辦「2025市民公益講座──最後一哩路的生命智慧:照護、陪伴、溝通與撫慰」今天登場,活動結合音樂欣賞、專家演講與實務座談,吸引滿滿民眾熱烈參與,現場學習面對生命終點的智慧與勇氣。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主任李佩怡(上圖)開場致詞表示,今天會議主題很重要,最後一哩路到底有多長?每個人覺得應該要多長?其實,每個人都會走最後這一哩路,但面臨「即將要走,會發生什麼事,怎麼準備去走」,這是很難的功課。一般人陪伴的過程,照護者、怎麼陪伴,溝通撫慰,都是太難的功課,很多是痛苦累積的智慧,也是要運用經驗來慢慢反思,講座透過學者專家來分享經驗,是非常棒的講座。
龍巖慈善基金會長期以推動生命教育與生命關懷為核心方向,期盼能引導社會以更開放、正向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最後一程。龍巖慈善基金會梁建芸董事長表示,「面對告別,我們學會的是如何擁抱生命;面對失落,我們找到的是重新去愛的能力。」透過不斷的探索與對話,「我們逐漸明白生命的終章並非終點,而是生命另一種形式的延續;悲傷也不只是痛苦,而是讓我們重新體悟愛與連結的契機。」遺憾減少的人生就是好命人生。

活動以音樂與故事交織開場,由克里蒙納獨奏家室內樂團帶來弦樂四重奏「微光之音」,改編自電影《破‧地獄》主題曲,並結合旁白敘事,在細膩悠揚的旋律中,引領觀眾感受生命的流轉與情感的溫度,展開象徵「儀式、崩解、穿越、重生」的聲音旅程,現場氛圍感動人心,廣獲好評。
首先登場講座,由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教授林綺雲以《寬恕或和解—療癒失落喪慟的良藥》為題,分享「悲傷療癒花園」的理念,帶領大家認識面對悲傷的三個步驟:自我照顧、悲傷療癒與和解。
林綺雲提醒,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癒花園」,擁有自我療癒的潛能,只要願意自我照顧、在無助時尋求協助,學習寬恕,邁向和解。最終在寬恕的議題上,發人深省地說「你的生命態度決定你會不會快樂」與「真正的寬恕觸動每個人內在的慈悲本性」。
有關「臨終陪伴:在生死抉擇中實踐愛與尊嚴」方面,馬偕醫院癌症緩和支持照護的護理師林雨璇,則以《生死探視:當生命被迫按下暫停鍵》分享臨床現場的真實經驗。當生命進入緊急與不確定的瞬間,醫護與家屬面對的不僅是「救與不救」的抉擇,更是對「放手」與「理解」的掙扎。林雨璇以細膩的觀察道出「陪伴」是照護最深的核心:當醫療無法再延續生命,真誠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種溫柔的治療。她看見人們對「生病」與「老去」的恐懼,也深知對話與理解的重要。當我們願意談論、傾聽與思考選擇,生與死便不再只是終點與起點,而是一場關於愛、尊嚴與真誠相待的練習與延續。

至於「用心說出口:讓愛與關懷成為生命最溫柔的告別」,面對生命的終章,語言與愛的傳遞往往比醫療更能撫慰人心。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方俊凱醫師以《如何用心說出口:從療癒杯模式(CUP Model)到善終之道》分享他自創的溝通模式,帶領聽眾思考如何在疾病、臨終與關係的各個階段中,以真誠的表達傳遞理解與關懷,讓人生的每一段路都更安穩圓滿。
心理師楊淑敏提醒,臨終不只是病人的告別,更是家屬的心靈課題。學會原諒自己的不完美、接納無力與脆弱,給「愛」回家的路,愛從來不因死亡而消失,反而在和解中變得更深。
台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魏子堂指出,疼痛控制在臨終照護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了解止痛藥的使用與副作用管理,病人能在無痛與尊嚴中走完人生最後旅程,也讓家屬在陪伴過程中更安心。
龍巖禮儀師葉昭柔從臨終現場的經驗分享,如何透過儀式與陪伴,讓未說出口的情感有機會被傾聽、被修復。她提醒大家:「最遺憾的不是失去,而是還沒來得及說的愛。」當我們願意表達、願意擁抱真實,愛就能跨越生死,成為最溫柔的延續。
龍巖慈善基金會長期致力於推動生命教育與生命關懷,期盼能讓更多人理解當大家勇於面對並談論生命的議題,其實是在學習如何更深地去愛、更溫柔地去活。龍巖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梁建芸:『生命教育並非僅是談論離別,而是學習面對「有限」的過程,幫助人們學會「如何活」。』當人們願意直視失落,就能更懂得珍惜擁有;當大家理解離別,就能更體會愛的本質。
離別不是結束,而是愛與記憶的延續;而悲傷,則是一場重新理解生命意義的契機。龍巖慈善基金會透過定期舉辦的公益市民講座、教育課程與實際行動,持續深化生命教育的價值,傳遞生命關懷的知識與力量,陪伴民眾在理解與面對中找到平靜與安定。未來,龍巖將持續以溫暖而具行動力的實踐,倡議尊重生命、活出自主人生,讓每一次道別,都成為生命旅程中溫柔而圓滿的篇章。(照片/國北護生諮系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