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雲報]記者王俊欽/花蓮報導

議員表示,上個月特別前往日本參與防災相關的交流活動,並親自走訪荒濱小學。透過現場觀察,可以清楚看到當年海嘯衝擊後留下的痕跡,整棟校舍雖有三層樓高,但當時海嘯浪高幾乎淹沒兩層樓,現場滿目瘡痍,震撼人心。
面對地震、颱風、土石流與堰塞湖等多重威脅,花蓮該如何成為有韌性的城市?魏嘉賢議員在議會簡報中,以「防災怪獸」的創意手法寓教於議,提醒防災教育與基層演練的重要,更提出「防災四劍」策略,呼籲縣府團隊揮出守護花蓮的四把利劍。
魏嘉賢議員開場即向在場的局處首長提問:「有沒有在進入縣府之前,接受過防災指揮訓練?」現場僅少數人舉手。他指出,這顯示花蓮縣府在防災教育上仍有不足。「多數行政人員都是到了現場、遇到災害時,才開始學習如何防災、救災。」

魏議員表示,自己因服役期間參與過防災演練,深刻體會訓練的重要。他說:「花蓮是一個多災的城市,我們更要有警覺與應變能力,才能讓防災意識成為本能。」
魏嘉賢議員強調,簡報不是為了苛責縣府團隊,而是希望大家共同學習、強化體系。他以多張創作圖像展示「防災怪獸」——
包括颱風怪獸、土石流怪獸、水患怪獸、地震怪獸、落石怪獸與堰塞湖怪獸。
他形容:「這些怪獸不只是自然災害,也象徵我們面對災害的恐懼與挑戰。若防災體系不健全,它們會變成吞噬城市的力量。」
魏議員指出,災害來襲時可能造成斷水、斷電、交通阻絕,甚至引發民怨的「社會型怪獸」。他提醒:「花蓮面臨的危機非常多,也非常巨大。堰塞湖就是地震造成的蝴蝶效應之一,災害往往是連鎖反應。」
為了讓花蓮具備真正的防災韌性,魏嘉賢議員提出「四劍策略」:
1️⃣ 撤離劍 — 由民政、消防、警政系統負責人員疏散,確保生命安全。
2️⃣ 保通劍 — 由建設、警察、環保單位確保道路暢通、維生管線運作。
3️⃣ 收容劍 — 由社會、教育、醫療及客家事務等單位負責避難與安置。
4️⃣ 醫防劍 — 由衛生局與鄉鎮衛生所、醫療單位提供醫療救援與防疫支援。

魏議員表示:「每一種災害等級出現時,這四把劍都要能同時出鞘,快速啟動。唯有如此,花蓮才能面對危機、化險為安。」
最後,魏嘉賢議員呼籲:「防災最怕的,是沒發生時的掉以輕心。」
他強調,花蓮需要的是跨局處、長期性的防災文化,不僅要有制度,更要有行動力。
「我們要讓花蓮成為一個能面對災害、不害怕、能復原、有韌性的城市,讓每一場演練都成為守護生命的真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