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2025年全國運動會日前落幕,台中市代表隊奪下 53 金、56 銀、58 銅,總計 167 面獎牌,名列全國第三。確實,這是一場勝利,也是一份榮耀。台中市政府、選手、教練所付出的努力都應得到肯定。然而,作為評論者必須指出:台中市政府在耀眼金牌數字的背後,台中的體育政策其實仍深陷「大賽依賴」的結構困境。若不能從「比賽爆發」走向「培育系統化」、從「場館建設」走向「生態營運」,那麼再多面的金牌,台中市政府所有付出的獎金及成果,最終仍恐將淪為「曇花一現」的結局。

與北北桃賽事對比:榜首與第三的差距
拿下 53 金的台中市固然亮眼,但若與首位的 臺北市(112 金、95 銀、82 銅)相比,還相差得很遠。據官方獎牌統計,台北市此次奪金數達 112 面,遙遙領先台中。
再看 新北市,金牌 59 面、銀 61、銅 72,總獎牌數也達 192,遠超台中約二十餘面。
另有 桃園市,金牌 38 面、銀 47、銅 71,總計 156 面,雖然非強勢,但顯示台中並非在中段群僅僅微弱領先,而是明顯被雙北兩都給甩開。
這些數字所揭示的,不只是「第一」與「第三」的排名落差,更是一張隱形的結構表格:場館、體系、資源都在向頂端傾斜。台中市雖然有所突破,但仍處在「追趕者」的位置。若台中市政府滿足於「第三名」的榮耀,恐怕就會是長期輸在「結構」。
亮點不容忽視,但只是「量」的勝利,還非「質」的跨越
台中隊此次創下五大隊史紀錄:
韻律體操由 2025 年德國世大運班底領軍,摘下團隊全能首金。
角力由張惠慈領軍,團隊奪 6 金,刷新隊史金牌紀錄。
輕艇團隊奪 7 金,更在激流賽事做到「金馬金全拿」。
高爾夫年僅 15 歲的林潔恩選手奪組隊首金。
自由車則拿下全國最多11 金,完成連霸。
這些成績雖令人喝采,但當我們把焦點放回「體育政策結構」時,就會發現:這些突破,其實是「少數選項」選手的集中勝利,而非全體體育生態的普遍升級。換句話說,台中仍偏重「精英選手爆發」,而非「體育普及養成」。
這種模式有如「跑馬拉松只看終點衝刺」:我們看到衝線的選手,卻看不到沿途補給站的建置、落後選手的扶助、後備選手的培養。當爆發成為常態,制度就變成例外。長此以往,一場大會之後,可能只能靠下一場大會再起,而不是建立一條可持續的上升通道。

場館建設已在,但營運與公平分配仍落後
台中市政府今年在運動建設上投入不少,包括台中巨蛋、超巨蛋、國際足球園區、甫開幕的豐原/清水國民暨兒童運動中心、以及自由車場的軌道、看台、燈光整修。這些是必要之舉,但也暴露兩大結構裂縫:
一是 場館集中於頂級項目,而社區、學校、基層體育仍薄弱。若僅有少數「國際級」場地,而未同步改善地方訓練場館,那麼選手進入精英階段前,就可能因場地不足被淘汰。
二是 場館啟用後缺少明確營運模式。台中市場館如:巨蛋、超巨蛋,需長期運作才能攤平成本並形成體育孵化器。但目前尚未見公開、透明的營運策略:是由台中市政府主導?還是民間介入?是否對一般社團開放?是否完成與學校、社區運動連結?謀劃不足可能導致「建好但空著」、「使用率低」的命運,這樣反倒可能成為資源耗竭。
正如經濟學所說:「硬體搭建容易,軟體系統卻棘手。」場館是「機器」,但要讓它變為「生產力」卻需制度與生態。台中若只停留在硬體層面,無法真正形成人才輸送帶,那麼每一面金牌都將只是「瞬間勝利」,而非「制度勝利」。
對比北市的新型體育系統:差距在哪?
以北市為例,其奪金 112 面、破紀錄項目多達 13 項,創造不少「個人猛將」與「團體常勝軍」。更重要的是,北市在游泳、田徑、自由車..等項具備持續爆量的基盤,而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多年制度耕耘的結果。
若回看台中,其成就雖有突破,但並未表現出「不同項目皆穩健爆量」的態勢。台中像是「局部發光」,而非「全面發展」。換句話說,北市已進入「體育產業化、生態化」階段,台中仍在「選手集中化、戰力爆發化」階段。
為什麼這差距難以克服?
- 資源分配不均:北市地理、人口、財力本就優勢,但關鍵是其配置體育資源的路徑已成熟。
- 體育文化普及程度不同:當體育成為城市文化的一環,從學校到社區、從幼兒到長者皆參與,選手就如雨後春筍。台中雖在努力,但尚未形成完整雨林生態系。
- 退役選手轉型與教練制度:北市有較豐富的退役選手轉教練、專業訓練體系。若台中教練多為臨時契約、選手培育多為賽前集中模式,那麼制度深度仍欠缺。
長期戰略建議:從「大賽得金」轉向「體育賦能城市」
面向未來,台中市政府必須從以下三條路推進。否則,即便金牌再多,也可能只是「高峰翻起後的平原」。
一、構建「持續養成-中途成長-精英輸出」三層架構
不能只靠賽前集中訓練,需要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城市運動中心三環齊發。每年都應有選手從基層脫穎而出,而非「最後一年集中」才訓練。
例如:台中市中、小學應全面配備標準田徑場、活化社區運動場館,並提供教練與訓練經費,讓體育不再是選手的「選擇項目」,而是台中城市成長的「基本選項」。
二、場館建設並非終點,營運制度才是關鍵
每一個新場館應當有「社區開放使用+青年訓練+高水準競技」的三元功能。設計早期就要考慮經營模式:是否由民間進駐?票價是否可負擔?是否全年開放?是否為選手以外群體提供服務?
如果僅當作「比賽用地」,那麼用水、維護、閒置風險高,終將成為「白象」。反之,若兼具社區服務與精英訓練功能,才能轉化為城市資本。
三、選手退役與教練體系提升不可忽視
每位金牌選手結束競技生涯後,能否留在體育圈、成為教練、講師、體育推廣大使?台中的教練很多仍處於「賽季計畫性聘用」狀態,缺乏穩定職涯制度。
政策應設「退役選手保障+教練職涯發展」,同時建置「訓練人才庫」「科學化訓練支援」系統。這樣,才不會每屆比賽成績斷層,而是形成長線成長曲線。

奪金是起點,不是終點
當我們為台中的 53 面金牌喝采時,也應記住:金牌數背後,是台中城市的體育是否大眾化、訓練體系是否完整、場館是否活化、制度是否可持續?
如果僅止於大會爆發,那麼下一屆、下下屆就可能出現「量能下滑、成績波動」的危機。相反地,若能把這次榮耀當作「啟動點」,建立一條從學校到社區、從青少年到退役選手的完整體育生態,那麼台中才可能真正跨越第三名,朝向第一名去挑戰,並且在長期競爭中穩居頂端。
換句話說:奪牌是漂亮的勝利,但城市體育的真正勝利,是讓每個市民都能運動、讓每個選手都能翻轉、讓每座場館都成為生命的跳板。
台中市政府若只是滿足於「紀錄刷新、金牌增加」的短期報表,那麼下次必將遭遇「後勁不足」的考驗。台中市這座號稱「酷城市、酷運動」城市,應該思考:下一塊金牌背後,是不是一個真正的運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