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下一個十年,看東協。索引新聞《東協商情》每日為您嚴選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 最關鍵的財經頭條,從政府政策、產業版圖到投資布局,一次看懂。讓您在趨勢起漲前就掌握關鍵資訊,領先市場鎖定下一個成長據點。
【記者黃振綱/越南11月15日電】
國際財經媒體 Fortune 公布 Most Powerful Women in Asia 2025 Top 100 名單,越南 AgriS 董事長 Đặng Huỳnh Ức My 入列,成為四位越南代表之一。她帶隊把傳統農企業變成 智慧農業與 ESG 平台,產品打進超過 80 個國家,立下 2035 年 Net Zero 目標。這次入榜不只是一個光環,更在提醒台商:越南農業正在快速升級,能對接國際規則、講永續的合作夥伴愈來愈多。
從 Fortune 榜單看到新一代越南農業女將

☑ 一位從農業與金融磨出來的女領導人
Đặng Huỳnh Ức My 被視為越南新一代農業女企業家代表,超過 20 年耕耘 農業+金融,看得很清楚小農模式在規模與風險管理上的天花板。她接手 AgriS 後,沒有停在「多種一點、多賣一點」,而是把公司往「解決方案提供者」轉型,走上智慧農業與循環經濟路線。這種跨界背景,也讓她更容易在董事會、國際投資人與小農之間找到共同語言。
☑ 把農企業做成一套 Agricultural Operating System
在她布局下,AgriS 從傳統生產公司,變成一個以 AgTech、FoodTech、FinTech 三大支柱為核心的農業平台。公司對外形容自己像一套 Agricultural Operating System:同時處理種植、收購、加工、出口與融資與保險等服務,把農民、加工廠、貿易商與最終品牌串在一起。這種做法,等於在越南實驗一個早期版的 Smart Agro Economy,讓農業不只是賣原料,而是賣整套系統與服務。
☑ ESG+國際市場 讓故事不只發生在越南
AgriS 的產品已進入超過 80 個市場,包括 歐洲、日本、韓國 等高標準地區,年營收超過 10 億 美元,公司喊出的下一步,是在 2030 年前衝到 6 兆 越南盾營收與 27 億 美元市值,並在 2035 年達成 Net Zero。為了把這些目標做成實際路線,她主導導入 ESG 管理系統,與國際機構合作優化環境與社會風險控管,讓越南農業故事有條件被全球資本市場長期追蹤。
台商可以怎麼跟這波「智慧農業女力」接軌

☑ 越南農業不再只賣原料 而是賣整套系統
從 AgriS 的案例可以看出,越南農業正在往「系統與平台」升級:從產地資訊、數位追溯,到融資、保險與碳管理,整條鏈都在數位化。對在越南布局的台灣農機、感測設備、雲端系統與金融科技團隊來說,這種以平台為核心的農企業,正好需要 可模組化接上的解決方案,不再只是比價格,而是比誰能幫他們把效率、合規與國際認證全部拉高。
☑ ESG、Net Zero 讓台商更有「共同語言」
當一間越南農企業主動喊出 2035 年 Net Zero、推動 ESG 治理,就很容易跟已習慣全球客戶審查的台商對上焦點。對台灣食品、飲料、通路與品牌業者來說,與像 AgriS 這種已導入 ESG 的供應端合作,等於在碳管理、勞權與供應鏈透明度上多了一層緩衝。未來若要把越南基地做成東協農產門戶,這類懂國際規則的在地夥伴,會是台商很關鍵的拼圖。
☑ 農業女將崛起 也在改變越南企業文化
一位來自農業與金融界的女性領導人被放進 亞洲百大最具影響力女性 名單,對越南企業界是一個很清楚的訊號:多元領導與專業治理被看得愈來愈重。這種氛圍,讓台商在選擇合作夥伴時,多了一個觀察角度──看管理團隊是否願意讓專業女性走到檯面上、願不願意把董事會透明度與永續報告書做好。從長線來看,這些「軟條件」會影響企業能不能穩定接到歐、美、日客戶的長約。
專家見解:一位農業女將上 Fortune 榜 對台商的三個提醒
東協商會(社團法人東協商貿發展策進會)|黃振綱 理事長

☑ 越南農業女企業家入列亞洲百大 對產業結構透露什麼訊號?
這次被看見的不是一位傳統「地主型」企業家,而是一位帶隊做 智慧農業與國際 ESG 治理 的現代經理人。她的故事把幾個關鍵字串在一起:高科技農業、循環經濟、碳管理與跨國市場。對台商來說,這代表越南農業不再只是找便宜土地與勞力,而是在出現一批可以一起談數據、談永續、談品牌的夥伴。產業結構往這個方向走,台商如果只把越南當成「代工產地」,思維就會慢慢跟不上。
☑ 台商想跟進智慧農業與 ESG 合作 應該怎麼踩步伐?
第一步,可以先用「專案合作」而不是大型投資來試水溫,例如:跟在地農企業共同做 數位追溯系統、碳盤查試點或精準灌溉方案,由對方提供產地與通路,台商提供技術與管理方法。第二步,是把自己在 食品安全、供應鏈管理與品牌運營 的經驗整理成可複製的模組,讓越南夥伴一看就知道怎麼接上。所有這些討論都還是在營運與合作模式層次,並不是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每一家台灣公司都必須回到自身財務與風險承受度作出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