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於2025年10月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突破兩成,預估至2070年1.1名工作人口須扶養1位長者。面對高齡化與醫療需求攀升,AI成為提升醫師生產力與醫療體系效率的關鍵。憑藉健保制度與完善數位基礎,全臺醫學中心乃至各級醫院皆紛紛投入AI與大數據技術的導入、評估或研究,從臨床應用到遠距照護全面佈局,邁向以病人為中心、以科技為助力、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醫療體系邁進。
第四屆未來醫院論壇 聚焦AI與在宅醫療價值創新
由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臺北辦事處及臺灣阿斯特捷利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灣AZ)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未來醫院論壇」,以「健康臺灣大未來:AI賦能×在宅醫療的價值創新」為主題,集結臺灣醫界領袖與國際專家學者,深入探討AI在醫療體系轉型與照護創新中的關鍵角色與實踐經驗。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李建璋處長表示,衛福部正推動智慧醫療基礎建設,導入FHIR標準與Smart技術整合電子病歷與APP,打造去中心化、可共享的醫療資訊平臺,開啟AI驅動的健康臺灣新紀元。王正旭立法委員指出,AI應用與在宅醫療的推動有助於減輕醫療人力壓力,承諾未來將持續推動相關制度及完善法規。陳志鴻國策顧問則強調,健康臺灣政策正逐步落實,未來將以智慧醫療、綠色轉型與醫療韌性為核心,推動永續醫療體系。
今年論壇邀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余忠仁院長、臺北醫學大學陳瑞杰董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陳穆寬院長、馬偕紀念醫院張文瀚總院院長及國泰綜合醫院簡志誠院長擔任會議與座談主持人,以「AI數據驅動結合在宅醫療」兩大面向,深入探討智慧醫療對病患與資源優化的影響,以及在落實健康臺灣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寶貴經驗分享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李偉強理事長,代表主辦單位歡迎所有參與這場盛會的專家並表示,AI 與醫療的結合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呼籲各院在有限資源下應思考最適應用方向;同時強調,在宅醫療的推動應結合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共同建構生活圈照護網絡,促進臺灣醫療創新與永續發展。

從健康臺灣願景 開啟AI數據驅動的醫療新篇章
面對高齡化浪潮、慢性病患者攀升與醫療人力短缺,AI正成為推動臺灣醫療升級的關鍵引擎。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陳建宗院長分享北臺灣醫界領袖共論的AI醫療落地藍圖,揭示臺灣 AI 醫療已不同以往停留在展示或研究階段,未來在「健康臺灣」願景中,將以數位科技作為全民健康基礎,運用AI減輕醫護負擔、提升醫療品質,並藉跨院資料共享建立智慧醫療生態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智慧醫療中心郭律成主任提醒,AI作為「輔助」而非「取代」人類,導入過程須嚴格管控生成式AI技術潛在風險與倫理議題,以確保醫療安全與病人隱私。臺北醫學大學吳麥斯校長則分享院內打造的TAIP-X資料整合系統,成功將AI技術融入日常臨床與教學,並已拓展至國際市場,彰顯臺灣智慧醫療的軟硬實力。
隨後的論壇探討AI導入的挑戰與策略,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李經維院長指出推動改革須以信念感染團隊,透過成功案例創造說服力;臺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副院長則強調組織須具備領導決心及跨域人才,並建立長期策略藍圖,讓AI專案由試點走向制度化,真正成為醫療競爭的核心動能。
實現在地健康平權 在宅醫療打造健康臺灣的關鍵拼圖
南區核心醫療院所領袖共同剖析在宅醫療的未來藍圖,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王照元院長總結分享在宅醫療的核心不僅是「高科技」,更是「高人本」,未來醫院將建立在跨域協作與全人關懷的雙軌並進。未來醫院不僅是硬體升級,更在於數位工具與醫療流程的深度整合,以建立更高效、更平等、同時兼具人文溫度的醫療環境。
花蓮慈濟醫院陳星助副院長分享花東地區透過資料整合歸人歸戶、健康券計畫,有效召回高風險族群,並以及時AI篩檢、無人機送藥和在地動員的健康守門人,形成分散式社區關懷網來確保重災照護不中斷,展現偏鄉醫療創新模式。臺中榮民總醫院陳昆輝主任表示智慧醫療與遠距醫療的實踐,可透過AI大數據與先進通訊技術,實現跨院及居家照護一體化的精準安全醫療服務新模式。
針對在地醫療要如何打造跨域合作與民眾信任的在地模式,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劉燦宏院長指出,該院推動的「在宅住院」(Hospital at Home)服務已涵蓋超過 150 名病患,透過結合AI警示系統與護理監測中心,提升照護效率緩解醫院病床負擔。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強調,在宅醫療推展需兼顧照護品質與法規及給付制度的完善,並重視運用AI和穿戴裝置等智慧監控技術來維護病患安全。義大癌治療醫院洪朝明院長分享在偏鄉與離島推動在宅醫療的實務經驗,強調與社區建立深厚信賴關係和提供遠距醫療服務是成功關鍵。
落實健康臺灣 打造AI結合在宅醫療的高價值照護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總莊曜宇表示,AI醫材發展正由放射影像延伸至心血管與神經領域,多家醫院已落實智慧手術與遠距照護應用,展現產學醫合作成果。最後探討在宅醫療與 AI決策的實踐,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李明哲院長表示,AI應用於出院預測與配合穿戴裝置,完善院內外連續照護;臺北長庚紀念醫院黃集仁院長強調推動持續發展,需充分考量人力支援與給付誘因;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則強調在宅醫療應考量環境差異與可負擔性,建議採跨域合作與成熟方案導入。國泰綜合醫院簡志誠院長總結,制度設計、法規框架與經濟永續是AI與在宅醫療落實的三大關鍵,唯有形成可負擔且可長續的系統,才能讓在宅住院真正可行實踐。
臺灣AZ作為國際藥廠的領導者,長期以創新為核心理念,促進智慧醫療改革與進化,本次論壇特別邀請日本專家Akihiro Maeda與瑞典Sahlgrenska大學醫院AI中心主管Dr. Magnus Kjellberg親自到現場分享在宅醫療以及智慧醫院 AI 應用的推行經驗,與國內專家相互交流,引發熱烈迴響。作為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日本,由醫療器材企業主導在宅慢病照護,協助醫師遠端監控病況;以少量病床與短期住院達成高品質醫療的瑞典則以AI作為決策支援工具,應用於出院預測及醫療影像判讀,大幅提升醫療效率並減輕醫師負擔,兩國經驗為臺灣AI智慧醫療的發展提供寶貴借鏡,也期待未來持續與產官學界合作,有更多機會與醫院協力,共創智慧醫療的新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