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記者蔡宗憲報導】國立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帶領師生,一行 40 人於 15 日造訪屏東春日鄉老七佳部落。沿著山路前行,手機訊號逐格消失,學生逐漸意識到都市習以為常的水電與網路在此皆不具備;沒有網路的夜晚、石板屋中仰望滿天星斗的靜謐,反而讓大家放慢步調,山林溪谷與人文景致交織成最深刻的文化體驗。
此次活動由學務處原住民資源中心(原資中心)規劃,為期兩天一夜的「原鄉文化探索」結合講座、導覽與實地踏查,協助學生在真實生活場域認識排灣族文化。校長陳啓仁、學務長王明月帶領,行政人員吳淑貞、沈湘華、裴氏藍紅隨隊輔導,參與學生包含本地生及來自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日本、韓國等境外學生,陣容多元。
陳啓仁表示,20 多年前曾帶領學生走入老七佳、協助石板屋修繕與文史紀錄,那次經驗讓他理解「進入部落前,必須先放下自己的既定視角」,並強調「去中心化」在文化理解中的關鍵角色。他提醒學生,文化選擇背後有其歷史與智慧,不能以外來的價值判斷部落生活方式,並肯定原資中心持續推動原教扎根、深化文化參與。
學務長王明月指出,學生不僅走入世界遺產級的石板屋聚落,更在沒有水電與網路的環境中,透過夜宿、導覽與對話重新理解生活與文化的本質。此行讓一般生、原民生與境外生在共同體驗中相互交流,從部落節奏、長者分享與自然環境震撼中,看見排灣族文化的韌性。
受邀講者、屏東大學教授郭東雄則從聚落形成、家屋工法到階序制度,介紹老七佳的文化脈絡,讓學生以更完整的視角理解石板屋的歷史意義。
多位學生分享深刻感受。亞太工商管理學系(亞太系)大三生、山野社社長何安平表示,與當地Vu Vu(長者)對話時,長者笑稱:「我小時候就在這裡跑來跑去ㄟ!」讓她體會文化價值源自人與土地的深厚連結,「外來者無從替一個地方下『落後』或『進步』的評價」。
財經法律學系(財法系)大三生胡智涵分享,第一次走入保存如此完整的石板屋聚落,看見沒有電力、自來水與網路的生活方式,「才真正理解文化是活的,是當地人在日常中做出的選擇」。同系原民生盧敬升則說,校長提出的「去中心化」讓他反思,與人相處也應放下成見、先傾聽,視野才會真正開展。
國際事務處沈湘華、裴氏藍紅亦陪同 18 名境外學生參與此次行程。學生起初對無水電與無網路的環境略感不適,但在聚落導覽與山林行走中逐漸融入情境;夜晚仰望無光害星空,更讓大家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質。
越南學生黃國慶維分享,兩天的斷網生活讓同學更願意互動,「在石板屋談天與分享比滑手機更快樂」,也讓他在真實場域中理解文化的深度與意義。本次安排亦呼應國際處推動的「內容在地化」與跨文化理解方向,協助境外學生更全面接觸臺灣原住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