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台中市在「人本交通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人行道新建與整建總長度達到182.3 公里,人行道適宜性(Suitability)指標宣稱提升至83%,通學步道改善超過38公里。這些努力更使台中在《經濟學人》智庫(EIU)的評比中,躍居全球第49名、亞洲第4 的步行友好城市。
這些數據充分肯定台中市政府在硬體投入和初期策略上的成功。然而,一個真正成熟的步行城市,其價值絕不僅限於工程量的堆疊,而是建立在一致的街道準則、穩健的維護系統,以及持續透明的治理模型之上。
本文將從工程、制度與國際對標三大維度,深入分析台中人本交通的亮點、目前面臨的治理瓶頸,以及通往「成熟步行城市」所需的制度轉型。

戰略突破:台中人本交通的量體與整合優勢
台中在短期內能取得巨大進展,核心在於以下三大支撐點:
- 驚人的硬體投資量體與執行速度
台中市的工程量位居台灣城市前段班。182.3 公里的鋪面改善、大規模的人行道拓寬,以及照明設施的全面升級,體現了市政府對硬體基礎設施的決心。台中市三民路…等示範工程的快速實施,展示了迅速回應城市需求的執行力。
- 校園周邊環境的優先改善與教育整合
台中市政府透過改善132所學校周邊的通學步道,有效地創造了「即時效益」,直接提升了學童和家長的步行安全感。此外,結合台中市泉源公園、后里環保公園…等地的交通教育活動,使台中成為台灣少數能同時推動硬體建設與交通意識教育的城市。
- 成熟的跨局處合作機制
國際人本交通的成功被歸納為「三本柱」模式:工程、教育、執法。台中市政府能結合交通局、教育局和警察局的力量,將這三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推動架構,這是台中市政府得以在國際評比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戰略支撐。

治理瓶頸:街道碎片化、標準不一與耐久性風險
儘管成績亮眼,台中的人本交通建設仍面臨著從「示範工程」向「全市標準」轉型的挑戰。這些問題反映出制度層面的薄弱與不一致性。
- 街道標準缺乏一致性,成果難以擴散
台中目前成功改善的區域(如台中市三民路、一中商圈、草悟道)效果顯著,但這些「亮點」的擴散力不足,造成城市其他區域的步行環境依然充滿挑戰:
人行道斷點(Gaps)普遍存在:缺乏連續且無障礙的步行網絡。
施工品質不穩定:不同區域的工程採用不同的鋪面材料與設計標準。
設施佔用問題依舊:電線桿、變電箱、廣告設施等持續佔用有限的步行空間。
這些問題的核心在於台中城市缺乏一套統一且強制性的《街道設計準則》(Street Design Manual),使得工程的品質與設計依賴於個別專案,而非全市的標準。
- 數據公開不足,指標缺乏外部審核
台中市政府宣稱人行道適宜性達到 83%,這是一個極為樂觀的數字,但其說服力受到透明度的限制:
缺乏方法論的公開:83%的適宜性是否涵蓋台中市所有的街廓?評估的採樣標準為何?是否包含路緣斜坡、導盲磚連續性等關鍵指標?
外部審查機制闕如: 這些指標目前多為內部評估數據。國際先進城市通常會引入第三方機構或公民團體進行監督和審核,以確保數據真實反映使用者體驗。
缺乏透明度,使得這些數據難以成為台中城市決策的堅實基礎,也無法獲得公眾的完全信任。
- 長期維護制度的薄弱與耐久性風險
國際城市成功的關鍵,不是「建設得快」,而是「維持得住」。台中面臨的最大隱憂在於長期維護。由於台灣城市普遍存在管線施工頻繁、鋪面容易老化…等問題,若沒有建立一套永續性的維護巡檢和即時修復機制,今日投入的成果極有可能在未來三至五年內迅速退化。
對標國際:從工程導向轉向制度化治理
要從「快速進步中城市」躍升為「成熟的人本城市」,台中市政府必須學習首爾、東京、新加坡等標竿城市的制度化經驗。
首爾(Seoul): 制度化與統一標準,透過《首爾街道革新計畫》,制定全市街道準則,確保所有工程遵循同一標準,將改善從「個案」轉為「城市級」。 台中多數改善仍是依賴示範專案,缺乏統一規範來約束全市範圍內的工程。
東京(Tokyo): 精細化的路口設計,著重於「路口短化」設計(Shortening Crossings)、轉角半徑縮小,保障行人優先通行權,並建立成熟的慢行文化。台中雖拓寬人行道,但在複雜路口設計和轉角安全規範上,仍未形成標準化的執行準則。
新加坡(Singapore): 街道與城市設計整合,強制要求商業建築退縮、確保騎樓連續性、並規範遮陽設施,將步行「舒適度」視為基本要求,與城市景觀設計深度整合。台中仍多停留在鋪面改善,缺乏將建築、景觀、遮陽…等元素納入街道連續性設計的整合思維。
台中市政府目前的努力,仍停留在「依街區差異化改善」和「依預算推進示範專案」的階段,尚未跨入系統設計與制度型治理的階段。
台中未竟之路:邁向永續與透明的人本城市
台中的人本交通建設無疑走在台灣的前段班,並在國際競爭中取得重要突破。但要實現真正的城市轉型,不能僅依賴單一的亮點工程,而必須仰賴制度、治理與透明度。

台中必須跨越以下三大制度門檻:
- 制定台中市統一的街道設計準則(Street Design Manual)
這套準則必須具備法律約束力,統一規範包括人行道寬度、鋪面材質、照明標準、路口短化設計、自行車與行人動線整合…等所有的要素。確保無論在台中市中心或外圍區域,所有公共建設都能維持一致的高品質。
- 建立永續且多層級的維護體系
建立專責的維護單位或機制,引入智慧巡檢系統(如定期攝影或無人機),追蹤鋪面老化速度、管線開挖頻率及修復時程。目標是將步行環境品質的衰退速度降到最低,確保今日的投資能夠持久。
- 全市級「行人經驗」資料的透明化與外部審核
台中市政府要公開城市危險路口清單、人行道退化區域、維護計畫與時程,並允許第三方機構(如學術單位、公民團體)參與評估和稽核。透過數據透明,將人行道適宜性的指標從「內部數字」轉化為「可驗證的公共資產」。
台中市政府已成功地走出人本交通漂亮的第一步,證明了其在工程投入和初期戰略上的巨大潛力。然而,真正的城市轉型,是從「快速建設」到「制度永續」的艱難跨越。挑戰既然已經浮現,這場從「量變」走向「質變」的城市治理考驗,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