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5 13:18:20文/品觀點綜合編輯
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資料,台灣安眠藥使用量持續攀升,已有數百萬民眾需依賴藥物才能入睡。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田育表示,台灣成年人的失眠盛行率約為25%,等於每四名成人中就有一人受失眠困擾,且呈現持續上升趨勢。
陳田育醫師指出,3C藍光刺激、報復性熬夜、工作壓力與焦慮情緒等因素交錯,使原本偶爾睡不好的情況演變成慢性失眠。失眠不僅是精神不適,更代表大腦調節功能異常。人體若長期缺乏高品質睡眠,容易陷入慢性發炎狀態,進而影響代謝、荷爾蒙與免疫系統,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風險。
研究顯示,每日僅睡4至5小時者駕駛風險與酒後駕駛相當。睡眠不足6小時,專注力、記憶力與反應速度都會大幅下降。高壓產業如科技、金融、醫護與輪班族,是最容易出現慢性失眠的族群。年輕族群普遍出現「報復性睡前拖延」習慣,白天被工作追趕,晚上用拖延睡眠換取自由時間,讓大腦保持亢奮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門診觀察發現,約三至四成失眠患者有長期用藥習慣。傳統安眠藥如苯二氮平類與非苯二氮平類,若未依醫師指示使用,可能造成嗜睡、記憶混亂與成癮風險。近年新型睡眠藥物「雙重食慾素受體拮抗劑」已引進台灣,利用阻斷大腦清醒訊號方式,使大腦自然進入睡眠,成癮與呼吸抑制風險較低。
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暨睡眠中心執行長方麗娟提醒,約3至5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同時有失眠問題。一名55歲女性個案,原以為是更年期壓力大導致失眠,經睡眠檢查發現為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失眠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
陳田育醫師建議,改善睡眠除用藥外,更要從生活習慣著手,包括固定作息、減少睡前滑手機、避免酒精與宵夜、睡前放鬆呼吸等。許多患者若能同步處理焦慮或憂鬱問題,搭配生活調整,可逐步減藥甚至停藥。醫師強調,睡眠時間呈U型關係,睡太少或睡太多都對健康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