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好發於40、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關節疾病,症狀是膝蓋會感到深層的抽痛或割裂痛;在彎曲膝蓋、久坐後起身、或突然改變姿勢時,有時會聽到清脆的彈撥聲或摩擦聲;甚至會感到膝關節突然無法使力,或是在某些姿勢感覺被鎖住;嚴重者會逐漸變形,慢慢喪失功能。被譽為「全台最難掛號」的骨科名醫呂紹睿,在新書《自己的膝蓋自己救: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暢銷增訂版】》中提到,這疾病,學名為「骨性膝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從 Degenerative Knee Arthritis 直譯而來,也因此誤導大眾,以為是老化造成膝關節「退化」。實際上,如同保養牙齒般妥善護理並正確使用,膝關節可長久保持健康,到老都不會退化。
真正的病因不是「退化」
歷經百萬年的演化,人體膝關節構造精緻完美,軟骨並不容易受損或「退化」,除非因為意外受傷,結構受到破壞(如半月軟骨破裂、十字韌帶斷裂、軟骨損傷、骨折癒合不良),或是罹患各種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細菌性關節炎),軟骨才會受到波及而逐漸損壞,這些知道原因的,稱為「續發性」,約占「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10%;然而,絕大部分的患者並沒有這些問題(稱為「原發性」,占了「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90%),為什麼他們的膝關節還是會「退化」?這一直都是醫學界研究探索的焦點。
內側皺襞與內側摩擦現象
根據呂紹睿醫師長期觀察及超過20年的研究發現,90%患者的痛苦根源並非源自「退化」,而是內側皺襞與關節軟骨之間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引起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圖1),外型像是衣服的皺褶,幾乎每個人出生時都有這個構造。
內側摩擦現象讓軟骨逐漸崩壞
我們的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即「內側摩擦現象」)。年輕時,內側皺襞平滑、薄如蟬翼,經年累月摩擦、反覆發炎後,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漸漸失去彈性、變厚、變硬,開始磨損股骨表面的軟骨(圖2);內側皺襞本身被重複夾擊而產生的發炎現象則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使關節軟骨逐漸崩解(圖3);軟骨磨損或崩解後產生的碎片掉到關節中,產生更多不正常摩擦而導致軟骨加速破壞;此外,因為重複發炎,關節囊纖維化而失去彈性,導致軟骨之間的靜態壓力升高而崩壞。這幾個破壞因素相互加成,形成惡性循環,致使膝關節繼續「退化」。
膝蓋痛不只是老化問題,治療別急著動刀
膝關節的彎曲頻率、速度、以及時間會因為每個人的日常活動及工作狀況而有差異,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也因此造成膝關節軟骨不同程度的破壞。中年(40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由於X光檢查總是會呈現一些軟骨破壞的現象,幾乎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目前全世界接受正統訓練的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的標準治療建議依序是:首先使用消炎止痛藥→輔以葡萄糖胺和軟骨素等營養補充製劑→接著是注射關節液(玻尿酸)→血小板濃縮製劑(PRP)治療→如果病情未見改善,可能會進行關節鏡清洗(無目標的清創手術)→變形較嚴重者,執行高位脛骨矯骨手術(拖延置換關節時間)→最終可能就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了。
這樣的傳統療程並不能根治「退化性」膝關節炎,反而讓各種另類療法有很多發揮的空間,花錢事小,因此延誤病情,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