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持續至今,美國雖未正面介入戰場,卻始終在背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近期美國優先與俄羅斯展開談判的舉動,表面上似乎傾向於緩和與俄方關係,但實際上仍是為自身利益鋪路,並非真心支持任一方。從種種跡象可見,美國雖未明言力挺烏克蘭,卻仍在關鍵時刻維持對其一定程度的支持。

以先前美烏就稀有礦產進行的合約談判為例,澤倫斯基曾一度接近簽下價值高達5,000億美元的讓渡協議。但問題在於,這些稀有礦產所處的地區,正是目前由俄軍控制的烏東四州。也就是說,即便烏克蘭簽下合約,美國最終仍須向俄羅斯爭取實際控制權。此舉無異於綁住澤倫斯基,卻轉而向普丁「討債」,讓整場交易顯得曖昧不清。
值得注意的是,該合約最終破局,原因之一是澤倫斯基與時任副總統范斯意見不合,最終導致與美方(特別是川普與范斯)的關係破裂。照理說,美國在與盟友關係惡化後,應會採取懲罰措施,甚至可能關閉烏克蘭對GPS導航的使用權。然而,美方卻轉而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凍結俄羅斯逾3,0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並限制其銀行使用SWIFT系統。
這些舉動顯示,美國雖然在軍事與財政援助上逐漸收手,但對烏克蘭的實質支持仍未全然中斷。近期,烏克蘭再度派遣法律專家前往美國進行新一輪談判,似乎暗示雙方有望簽署新的援助合約,可能涉及新一筆借款,用以採購美製武器。

然而,川普近日高調宣稱,將在今年4月20日前終結俄烏戰爭,此舉不僅引發國際疑慮,也讓烏克蘭方面深感不安。外界推測,川普背後可能推動了一項將烏克蘭領土「三等分」的計劃,將烏東讓予俄羅斯、保留部分領土予烏克蘭,其餘由第三方(或為北約、美國)控制。然而,此構想被普丁冷淡對待,甚至直接棄置。

此番操作,讓人不禁質疑:美國究竟是在調停戰局,還是在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川普行事風格一向隨性、主觀,缺乏長遠戰略規劃,這也讓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多國政府產生戒心。如今雙方重啟談判,烏方堅持一切協議必須白紙黑字,以防止再度被出賣,顯示其對美方承諾已不再盲目信任。
在這場複雜的地緣政治棋局中,美國一方面利用烏克蘭制衡俄羅斯,一方面又試圖透過談判牟取經濟與戰略利益。然而,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若過於明顯,不僅可能失去盟友信任,也恐進一步激化全球對美國「雙面手法」的批評聲浪。(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