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
唇腭裂是一種常見的顱顏缺陷,患者只要接受手術和治療就能與一般人沒有兩樣。根據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資料,現在台灣每700位新生兒中約有一人罹患唇腭裂,每年約有300位顱顏患者出生。雖然醫療技術日益進步,但術後的疼痛、心理創傷與社會偏見,仍是患者一生的課題。
近日,一位網友於社群平台「Threads」,分享自己帶孩子參加手作工作室活動時,意外得知工作室負責人其實是一位唇腭裂患者。該網友聽著對方敘述:從小歷經數次手術、牙齒矯正與反覆的臉部復健,「每次術後都腫得不敢照鏡子,術後按摩甚至痛到崩潰大哭。」該網友坦言,當下眼眶泛淚,心中滿是震撼與敬佩。
「天啊,無法想像她經歷那麼多痛苦,卻還能這麼樂觀開朗;如果是我,或是我的孩子遇到同樣情況呢?」這段經歷讓她重新思考社會對外貌差異的認知與包容。她感性地說:「這些顱顏患者和我們一樣,有夢想、有生活、有對未來的期待,不該因為外表就被忽視或標籤。」
貼文發布後,引發眾多網友熱烈共鳴並紛紛回應。一位長期關懷弱勢群體的網友留言提到:「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一直在幫助唇腭裂患者,我因為朋友的經歷而長期捐款,希望多少能幫上忙。」也有人分享「台灣醫療越來越進步,現在唇腭裂的孩子都能獲得很好的照顧。」更有曾到訪這間工作室的網友回應:「她的作品真的很溫暖,沒想到背後藏著這樣的故事,謝謝你分享。」
作者也在文末呼籲大眾:「也許我們的生活中也曾遇見過這樣的一群人,不論是唇腭裂、小耳症或其他顱顏缺陷,他們值得我們多一分理解、一句鼓勵,甚至是一個擁抱。你的一句話,可能就是他們繼續努力的力量。」
這則貼文不僅讓更多人看見顱顏患者的故事,也再次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請記得用溫柔與尊重對待每一個與眾不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