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文勝/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今年(2025年)3月於三民區博愛一路推動道路空間調整,首次引入「保護型自行車道」設計,將快車道外側的「未定義空間」規劃為「自行車道」,並將原本的路邊停車格移往中央。此設計在國際間行之有年,然而在高雄屬首次嘗試,引發市民正反意見。

圖片為日本岡山市自転車歩行者道實景
對此,高雄市議員張博洋表示,高雄市交通局此次道路改造的理念值得肯定。縮減快車道面積,促使駕駛人減速,並將自行車流與人行流分離,確實是推動人本交通的重要進展。然而,目前僅完成「同盟路至北平路」約160公尺短短一段,未能與整體博愛路規劃銜接,令市民感到「霧嗄嗄」(Bū-sà-sà)。且高雄市並非每條道路均如博愛路擁有充足空間,無法套用同一模式設計。

圖片為日本岡山市自転車歩行者道實景
針對此情況,張博洋建議,高雄市應參考國際成功經驗,如日本岡山市推行的「自転車歩行者道」(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模式,在人行道上以標線或植栽分隔自行車區與行人區,減少自行車與快車道的直接衝突,提升民眾騎乘意願。歐美許多自行車友善城市亦常設有「與車道、人行道不同高度的自行車道」或「以欄杆區隔的自行車空間」等設計,核心目標皆是降低人車交織風險,強化交通與行人安全。
張博洋指出,高雄市政府雖積極改善交通環境,但缺乏整體路網計畫,往往僅針對個案處理,顯得零碎。他以三民區中都地區為例,儘管已有部分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分隔設計,但範圍過小且人潮稀少,無法發揮效益。因此,張博洋呼籲,未來進行道路改善時,無論是設置保護型自行車道,或是以實體隔離、鋪面色彩區分等方式,都應依據各路段特性,靈活選擇最適配套,並積極參考國際經驗,推動系統性規劃。

高雄市三民區中都的行人與自行車共道實景
最後,張博洋強調,台灣發展自行車路網的最大困境,在於政府未將自行車視為真正的「城市代步工具」進行規劃。目前政策大多以「有經費就建自行車道」、「人潮多就設置uBike站點」為主,缺乏中長期整體策略。他建議,高雄市應設定明確目標,如10年內提升自行車通勤率,並以學校、市場、商圈、車站等主要節點為核心,系統性規劃完整路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造人民可依賴的自行車通勤環境。
The post 高雄市缺乏整體自行車道計劃 張博洋籲參考國際經驗 first appeared on 崛起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