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映秀、記者吳映彤淡水校園報導】由土木系邀請的熊貓講座學者,日本東京工藝大學榮譽教授Dr. Yukio Tamura,11月14日上午10時10分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有蓮廳,以「Mathematical Models for Understanding Phenomena: Physical View and Mind View(理解現象的數學模型:物理觀與心靈觀)」為題的演說中,透過他自身觀察與思考「渦流誘發振動現象(vortex-induced vibration phenomena of cylinders)」數學模型的發展過程,鼓舞在場學生,理解現象本質與機制,體會研究的真正魅力。
「請各位數數看,這段話裡出現幾個字母”F”?」隨著Yukio Tamura的倒計時開始,投影片中出現一段英文句子,在場師生無不仔細數著投影螢幕上的字母。計時停止後,卻意外發現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他在一開場以這個提問來說明「觀察,基於物理視角來捕捉事實或現象,但最終應該要將它改變為心靈視角來理解現象。」
在這場演說中,Yukio Tamura以一種基於尾流振盪器的數學模型,應用於圓柱體渦激振蕩的田村模型為例進行討論。Yukio Tamura以他的博士論文的研究過程,說明在他以多位學者所建立的數學模型去描述震動的現象時,發現學者所發表的數學糢型,無法完全詮釋實驗結果。他陸續探討Birkhoff 的尾流振盪器(1953)、Funakawa 的早期尾流模型(1969)、Nakamura 的2DOF 顫振模型(1970)、Hartlen-Currie 模型(1970)、Iwan-Blevins 模型(1974) 和Tamura 的非具有可變長度的線性尾流振盪器模型(1979),解釋如何在多篇文獻探討之中,反覆觀察、思考,提出渦流誘發振動和方棱柱舞動現象綜合效應的數學模型(即田村-島田模型,1987),也介紹了這套模型的一些最新進展。
Yukio Tamura強調努力理解現象的必要性,鼓勵學生在閱讀教科書時,應找出隱藏在字裡行間的間接訊息(Read between lines.),將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東西。因為從原始資料(Raw Data)到資訊(Information),再透過分析轉變成知識(Knowledge),整合後變成自己所擁有的經歷及智慧(Intelligence),藉由AI(Analysis and Integration)幫助掌握每個觀察元素,才能達到品質提升(Quality Sublimation)。他說「知識是被浩瀚海洋包圍的小島,無論我們進步多遠,我們將永遠停留在未知世界的海岸上。」深度思考或致力於理解某事的經驗,會使我們得到越多。
他最後的一張投影片以日本名畫《富嶽三十六景》作結,指著停留在巨浪之下的那艘船,問在座的師生:「如何實現你的目標?」他的答案是:「高瞻遠矚,加上在船上努力地工作。」
土木系本次邀請的另一位熊貓講座學者Dr. Ahsan Kareem在講座尾聲發言,除了稱讚Yukio Tamura的見解,也向他提出對於模型的看法,Ahsan Kareem認為傳統利用物理的方法來建立模型當然很不錯,但是當下這個時代,機器學習與AI也將會是建立模型的選擇之一,Yukio Tamura也認同此觀點。
【潘劭愷淡水校園報導】11月13日上午10時30分及11時,Yukio Tamura與 Ahsan Kareem由工學院暨AI創智學院、精準健康學院院長李宗翰、土木系系主任洪勇善、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人牧、教授張正興陪同,拜訪校長葛煥昭及董事長張家宜,葛校長及張董事長分別致贈「熊貓獎座」,及印有李奇茂與張炳煌大師的墨寶、淡江校景及校歌歌詞的花瓶作為紀念。
葛校長歡迎兩位熊貓講者的蒞臨,首先交流關於本次演講的主題內容後,兩位講者提到目前資訊素養對於大學生的重要性,葛校長分享本校推動AI+SDGs=∞的歷程,說明兩者均可與各領域連結,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同時提到本校目前在新生通識教育課程中開設「AI與程式語言」與「探索永續」必修課程,協助學生奠定相關基礎,以利日後融入跨域學習,強化競爭力。張董事長除向兩位講者說明創辦人張建邦伉儷舉辧熊貓講座的緣由,另邀請兩位講者自辦公室中遠眺目前在淡水河興建中的淡江大橋,同時說明相關進度,也建議兩位講者有機會再到臺灣時,可安排相關行程體驗臺灣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