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雲報]記者王俊欽/花蓮報導

花蓮得天獨厚,有壯闊的山、有豐饒的海,也有多元的文化。這些資源不只是觀光資產,更是教育的寶藏。若能善用花蓮本地的地理與文化特色,將大自然與生活結合到課堂中,孩子會學得更快、更深,也更有感。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指出,花蓮的特色教育可以從三個方向來發展:
一、山林學校課程
像太魯閣、秀林這些地區,擁有豐富的原民文化與山林資源。魏嘉賢議員建議,學校可以設計戶外課程,帶孩子實地走進山裡,學習辨認植物、觀察野生動物,甚至請部落耆老教導傳統的山林知識。這些都是課本上學不到的寶貴經驗。
二、海洋教育基地
花蓮東海岸如鹽寮、豐濱等地,有深厚的海洋文化。魏嘉賢認為,可以在這些地區設立教學基地,帶孩子學習認識潮間帶、研究海藻,甚至體驗漁民的傳統捕魚方式。讓孩子從小就和大海建立連結,學會敬畏、保護海洋。

三、永續小學校園
談到永續,魏嘉賢說:「不需要等到長大後才學環保,從小就在校園裡實踐才最實在。」他建議可以在學校設置太陽能板、雨水回收系統,甚至讓學生自己種菜、照顧校園農園,讓永續不只是理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攜手企業與學界,教育資源共創共學
魏嘉賢議員進一步指出,除了學校本身的努力,也可以邀請民間企業與學研機構一起投入。例如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在教育與環境議題上長期有深耕經驗,可望提供設備、課程設計甚至師資支援;慈濟基金會也能結合其志工力量與環保理念,與學校推動永續校園。

在地的大學資源同樣寶貴。魏嘉賢議員建議可與東華大學、慈濟大學相關教育、自然科學與永續發展等學系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教案設計、社區教學與課堂互動,形成一種「大手牽小手」的教學模式,不只帶動校園學習,也活絡社區教育能量。
魏嘉賢議員強調:「教育如果只是考試和書本,會少了一點味道;但如果能從山林、海洋和生活中學習,再加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那孩子會學到真正的能力與價值。」
他呼籲整合花蓮在地與外部資源,讓特色教育一步一腳印地落地,讓每個孩子都能從自己的家鄉找找到未來的方向。
這篇文章 議員魏嘉賢 :善用山海資源 讓孩子在自然中學會生活 學會成長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