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高雄8月2日電(作者 林富男)過去十年,中部台中火力發電廠單廠年耗煤仍逾1200 萬噸,是全球最大排碳源之一,即使興達兩部老機除役,2024年台電整體燃煤需求仍約2200萬噸。因此秋冬一遇弱風、境外霾就和本地排放疊加,PM2.5日均動輒突破35µg/m³,南北落差高達兩成,民眾苦嘆“用肺在發電”。若我們只把燃煤壓縮70%,卻任由民進黨政府關閉核三廠,中南部仍要依賴燃氣與燃油補缺,減排效益將被抵銷,肺腺癌年新增病例恐再攀升600例以上。 一、重新定義“零煤”路徑:核三延役+小型模組爐(SMR)+融合示範 •核三廠延役──兩部951MW機組占台電核能34%。若2026~2030 推動 20 年延役,可持續年供140億度無碳電,等同替台灣守住 6%基載,並每年減少 800 萬噸 CO₂ 及 5000 噸 SOx。 • SMR 前哨──全球首座 GE-Hitachi BWRX-300 已在北美進入場址準備,歐洲亦簽下早期工程合約。台灣可鎖定退役燃煤機組用地(如興達一期、台中港燃煤區)布建 300-600 MW 模組爐,配合既有輸電與海水冷卻,2029 年起逐年掛網。 • 融合插隊──Helion 2025 年 8 月在華盛頓州動工,承諾 2028 年為 Microsoft 供電;CFS 的 SPARC 亦在 2028 年示範“淨輸出”。國際調查顯示,業界普遍相信2030年初將出現首批上網融合機組。台灣應立即啟動《電業法》《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設立“先進爐監管沙盒”,為2032年以前導入50-100MW融合示範機組留好法規跑道。 二、PM2.5 與健康收益的量化 1. 超超臨界燃煤電廠(USC 燃煤) 想像這是一座“大型煤爐”。要蓋好並接上電網,每裝一瓩(kW)的設備平均要花約8萬元,換成100萬瓩(1GW)的電廠就是約800億元。後續每發1度電大概要 2.5-2.9元,而且還得付碳費與空污成本。從動工到真正開始送電,大約要7-8年;因為煤靠船運進口,電廠通常得緊貼港口蓋。 2. 小型模組化核電爐(BWRX-300) 把它想成“縮小版、樂高式的核電機”。平均一瓩要12萬元,一座30萬瓩(300MW)的機組大概36億元。雖然一次蓋起來貴一些,但燃料超省,平均每度電2.2-2.5元,跟燃煤差不多甚至更低。由於零件工廠先做好,再到現場組裝,4-5年就能發電。最大好處是可以直接放在退役的老電廠舊址,省去重新徵地與拉高壓線的麻煩。 3. 核融合示範電廠(Helion、CFS等) 這是“未來版的太陽能量工廠”,用氘氚或氦-氖等輕核原料融合發電。首批示範機平均每瓩抓20萬元以上,成本最高,但業界估計一旦量產後,每度電有機會壓到1.9元以下,比所有燃料電廠都便宜。建廠時程目標5-6年。因為安全範圍小、幾乎零排放,可直接設在工業區或數據中心旁邊,減少長途輸電的耗損。 • 修法與監管加速器 • 2026 年前完成《核安法》增修“先進爐條款”,允許第三代後與融合設施使用 IAEA 技術指標取代現行二代機規格。 • 成立“低碳基載基金” • 參照韓國 K-Tax,將台電減煤節省的公用事業碳費,每度0.12元投入基金,專款補貼 SMR、融合首輪示範建置利息。 • 建立“褐地轉綠地”試點 • 以興達一期燃煤區 60 公頃為首案,規畫 300 MW 模組爐+200 MW 儲能,並與“國科會”推動“氫冷數據中心”示範,驗證核熱-氫-數據中心耦合。 筆者總結,空氣品質惡化與肺腺癌上升的雙重危機,凸顯再生能源+燃氣無法單獨承擔淨零使命。台灣若錯失核三延役與先進核能技術窗口,只會把人民健康與產業競爭力一併推向風險。反之,透過“延役守底、SMR 接棒、融合領先”三段佈局,在 2035 年前台灣有機會將煤電壓到個位數,同時確保基載穩定與減碳速度領先亞洲。這不僅是能源策略,更是世代正義:讓中南部的天空由灰轉藍,讓下一代的肺不必再為發電買單。 (作者:林富男,台灣民眾黨資深中央委員、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高雄漢王飯店集團總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