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游宏琦 高雄報導】
針對近日新竹監獄江姓受刑人保外醫治未歸再犯案,引發社會譁然與輿論撻伐,曾任台南監獄典獄長、2024年退休的資深矯正人員李進國,於8月6日在其個人臉書發表千字長文,直言:「悲劇不該總由典獄長下台收場!」疾呼制度共責、司法體系須建立「跨部門聯防機制」,矯正機關不該一再成為代罪羔羊。

【矯正依法、檢方無責,卻只有監所道歉?】
江姓受刑人保外醫治未歸,後在桃園接連犯下強盜與性侵案件,警方旋即逮捕。但外界輿論幾乎一面倒指向新竹監獄,要求檢討與究責。
李進國點出制度問題:**新竹監獄依法審查、訪查、核准保外,並在病癒後依法發函通知返監、同步通報地檢署;全程有據可查,但仍主動對社會大眾道歉、列出五項檢討。**相較之下,地檢署僅簡短回應「依法處理」,未見任何制度性反省。
「為何總是監所承擔所有責任?」李進國沉痛發問,並強調:依法行政不等於已盡責任,「沒有違規,不代表沒有疏漏。」
【歷史重演:明德外役監殺警案,制度無所作為】
李進國憶起2022年「明德外役監殺警案」,同樣是受刑人外出探親未歸,在逃亡期間殺害兩名員警。當時,外役監程序無違失,依規定通報、追蹤,卻仍由典獄長下台承擔責任,司法體系未見其他單位被究責。
「即便依法無誤,若沒有機制整合與風險預警,類似悲劇仍會一再發生。」他語重心長地說,明德案已是一次警鐘,新竹案再次警示,「那第三次呢?我們要等到第幾條人命,才會正視制度連動的缺陷?」
【李進國呼籲:不要再讓監所背黑鍋】
服務矯正系統近四十年、歷經看守所、外役監與監獄基層與高階職務的李進國指出,矯正機關僅掌握部分追蹤權責,無權發布拘票、亦無主動查緝功能,但輿論與行政責任卻往往全壓在典獄長身上。
「保外不是放人,而是風險管理,需要監、檢、警三方同步聯防、主動追蹤,才能保障社會安全。」
他也對同仁喊話:「矯正人員不該再沉默,更不該為無錯之事道歉。從不再背黑鍋開始,我們要爭的是制度應有的尊嚴與共責。」
【兩起事件小檔案】
新竹監獄 江姓受刑人保外醫治再犯案
- 時間:2025年6月
- 事件:江姓男子因強盜性侵案服刑期間獲准保外醫治。監獄於病癒後依法通知其返監及通報地檢署,惟江男未報到。6月下旬,於桃園涉嫌連續對兩名女子施以性暴力與強盜,遭警方逮捕。
- 後續:新竹監獄主動道歉並提出制度檢討;地檢署聲明「依法處理」。
明德外役監 殺警脫逃案
- 時間:2022年8月
- 事件:林姓受刑人外出探親未歸,逃亡期間殺害凃明誠、曹瑞傑兩位員警,引起社會震撼。
- 後續:典獄長遭調離職務,監察院調查指出外役監選才、通報、監督等機制失靈,建議制度性改革,但檢警單位未有明確懲處。
【結語:制度共責,才是真正的改革起點】
李進國的公開發言,猶如一記當頭棒喝,提醒社會與司法體系:公共安全不能只靠單一機關的承擔與道歉,更需要跨部門聯防機制,將風險控管真正落實於行動。
從明德案到新竹案,若我們仍容許制度性的斷鏈與責任轉嫁,下一次的悲劇,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