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徐均育為了累積創作靈感,她經常帶著速寫本,保持一定距離觀察、速寫下眼前的畫面與人物動作。 圖片提供:公視
公視旗艦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推出全新一季節目,首集推出《雕線為形 徐均育》短片,回顧新生代藝術家徐均育2019年至2025年雕塑作品,並走入她的創作現場,記錄下她如何利用金屬線雕塑、敲擊彎折的記憶,勾勒出人在群體中存在的各式狀態與微小行動。徐均育指出:「線雕塑的媒材所表現特質,恰能自然地
表現我對『姿態』之於『存在感』的思考。線雕塑具有繪畫般的流動感,既能描繪出身體的動勢,又保留了雕塑中的空間感與透明度。」
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工與首飾創作組的徐均育,擅長以金屬線雕塑造日常周遭人物為創作主題。她以速寫捕捉畫面與人物瞬間,再彎折金屬線條,將平面線稿轉化為立體雕塑,捕捉人與人之間的細微情感與互動。無論是市場中日復一
日勞動的攤販、車站外靜坐的老人、公園裡賭棋數鈔票的老人,或是校園裡分心聽講的小學生,都成為她創作中真實而有趣的角色。
藝術家徐均育作品《陽光照射之處》(2020)探討人的多重面向,《藝術很有事》上架的《雕線為形 徐均育》短片精選此作品為主視覺。 圖片提供:公視
為了累積創作靈感,她經常帶著速寫本,保持一定距離觀察、速寫下眼前的畫面與人物動作。「速寫草圖對我來說,比較像是提醒我,當下是因為什麼姿勢或是畫面,讓我想要做它(這個作品)。」她坦言,自己是個害羞的創作者,像《悠閒日常》(2023)公園裡賭棋數鈔票的老人,花比較多的時間仔細描繪五官,因擔心被對方察覺,所以快速勾勒身體比例。
徐均育分享:「我的創作單純是我觀察到的有趣現象,然後把那個景象重現出來。」當自己拉對了那一線應該在那裡的線,加上了應該加上的那條線,會有種忍不住「哇嗚」歡呼感,而這份對創作純粹的熱情與喜悅,也貫穿在她每一件作品之中。
《光陰如是說》(2023)描繪街邊老人們的經歷和生活態度,在燈光投射下,影子更描繪出某種不同的人生故事 圖片提供:公視
榮獲2024年全國美術展雕塑類金牌獎的《光陰如是說》(2023),描繪了街邊老人們的生活,透過彎折金屬線重現老人們的形體,表現出他們的經歷和生活態度。在燈光照射下,影子更描繪出某種不同的人生故事。而觀者透過不同的角度觀賞亦有不同的遐想,猶如活生生的人在面前,產生更多的驚喜!
榮獲2021年全國美術展雕塑類銅牌獎的《陽光照射之處》(2020),則是探討人的多重面向。人與人相處中常面臨被同化的處境,有些人為了逃離被同化,所以設法延長自己的手臂,試圖抓住世界的一絲絲陽光,讓自己獲得一點點喘息。
《沒有人要聽校長講話》(2025)靈感來自於藝術家徐均育在國小代課的經驗,學童們豐富的表情與各式坐姿,生動又幽默 圖片提供:公視
2025年最新創作《沒有人要聽校長講話》,靈感則來自於自己在國小代課的經驗,學童們豐富的表情與各式坐姿,生動又幽默。
徐均育的作品不只是重現,更帶有深層的觀察與自我投射。她以《致敬》(2019)這件作品,向童年那個為了玩火,不怕被罵、不怕被打、無所畏懼的自己致敬,因為這份勇敢在成長過程中已逐漸消失,唯有透過創作,才能試圖找回那份純粹而直接的無所畏懼。
藝術家徐均育以《致敬》(2019)向童年那個為了玩火,不怕被罵、不怕被打、無所畏懼的自己致敬。 圖片提供:公視
徐均育說:「我的創作就是以我自己為圓心,向周圍擴散。」她希望自己能秉持誠實與誠心,持續做創作,將平凡生活中的畫面、人物轉化為動人的藝術作品。
《雕線為形 徐均育》於《藝術很有事》youtube頻道上架,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Vgv9FD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