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農業正從傳統依賴經驗、看天吃飯的模式,全面轉向數據驅動、智慧決策的新時代,盧市長表示,多數農業有勞力密集、收入不穩的弱勢形象,但透過科技機械,智慧農業反而可以成為強大產業。台中市政府農業局長張敬昌今(12)日於市政會議中,以「從傳統到智慧──台中農業的進化之路」為題進行專案報告,分享台中市推動智慧農業的成果與未來藍圖,不僅提升生產效益,更實現環境永續與產銷平衡。
盧市長表示,台中農業正透過智慧科技轉型,引進無人機施肥、智慧監測等技術,不僅減輕農民勞力、降低中暑與意外風險,還能精準施作、節省成本、提升產量與品質,達到友善環境與美味健康的目標。此轉型吸引青農投入,並讓老農在輔導下持續經營。盧市長特別肯定農業局在張局長帶領下的成效,也感謝各地農會及青農的努力與奉獻,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農業成為台中強大經濟的一環。
張局長指出,過去農業生產多仰賴人工作業與經驗傳承,氣候判斷及產量預估皆受限於農民個人經驗,會遇到產銷斷鏈及碳足跡難以追蹤等挑戰。智慧農業的導入,讓即時氣象與預警系統、大數據分析、產銷資訊透明化,透過智能機具與自動化管理,不僅節省人力,也解決高齡農民與缺工問題。智慧農業的核心應用包含即時監測與遠端管理,例如土壤水分、酸鹼值與電導度的感測數據,可依作物不同生長階段調整施肥時機與用量;市場導向的精準生產則可依行情提前掌握價格與需求變化,根據市場需求採收作物,降低滯銷風險。
張局長說明,市府積極推動各區示範場域,包括大安水耕蔬菜、大甲無人機、大肚大豆、大里番茄、新社香菇與文心蘭等,農民透過科技工具提升產值與管理效率,智慧農業成果已遍地開花。例如新社香菇,首創水簾立體化溫室,菌絲生長速度提升25%,並節省四成用水;外埔養豬場則透過精準餵食與廢水循環利用,達到環保與效率兼顧。
此外,台中市亦成立「智慧農業聯盟」,結合產銷班、農會、科技業者、學研機構與通路商,做跨域整合、技術導入,以ESG為核心推動智慧派工、老農照護、產銷履歷與碳足跡盤查。透過系統化管理,不僅提升農產品新鮮度與品牌信任度,也逐年減少碳排。以「大豆ESG永續智農聯盟」為例,透過無人機噴藥與水旱輪作制度,藥劑與肥料使用量分別減少三至四成,每公頃節省7,000公噸用水,並創造5,000萬元雜糧產值,帶動10種大豆產品上市。
張局長表示,未來將持續擴大智慧農業應用,繼大豆領航後,水稻與香菇也將啟動智慧化升級,讓「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步都更加精準、高效、永續,實現「幸福台中,智慧升級」的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