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陳之漢18日結束深圳旅遊,對當地的城市景觀與科技發展留下深刻印象。夜晚時分,深圳河兩岸的高樓大廈燈光璀璨,整齊劃一的光影表演結合國際藝術作品,使整個城市在夜間展現出高度的活力與現代感。館長不禁感嘆,相較之下,臺灣甚至首都臺北都顯得落後。

然而,他未曾注意到的,除了都市建設,更有中國正在推進的能源創新──「釷基熔鹽反應堆」。這項技術被視為安全、潔淨且具高度潛力的新型核能發電方式,或許正是臺灣「非核家園」政策在推動過程中所面臨困境的另一種參考方向。

深圳的燈光藝術表演雖然耗電龐大,但中國能以穩定的供電支撐。這背後不僅是火力、水力、風能與太陽能的多元建設,更得益於「超高壓輸電技術」的突破,使得電力損耗降至最低,並有餘力向東南亞部分國家出口。這種能源實力,也讓中國在大型科研設施──例如高耗能的超級風洞──具備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的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不僅與城市景觀息息相關,更是產業基礎。例如稀土元素鎵的提煉,必須仰賴鋁土礦副產品,而製程本身需消耗龐大電能。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全球主要稀土供應國,正因其龐大的電力系統支撐。而這對依賴高科技製造的國家而言,無疑是戰略性優勢。

另一方面,中國在甘肅已建成全球唯一的實驗性釷基熔鹽反應堆(TMSR-LF1),雖規模僅 2 兆瓦,尚未能發電,但已驗證技術可行。根據規劃,2025 年將啟動首座商用化建設,預計 2029 年竣工。專家甚至樂觀推估,中國豐富的釷資源或可支撐數千年至數萬年的能源需求。相比之下,臺灣雖喊出 2025 年「非核家園」的口號,但再生能源進度屢受挑戰,一旦遇上颱風或極端氣候,風光設施往往損壞嚴重,缺電問題日益凸顯。

當前,全球碳排放政策趨嚴,碳稅、碳基金陸續推行,臺灣若持續依賴火力發電,不僅環境壓力加劇,也將增加產業成本。在此背景下,臺灣社會針對是否延長核電使用的爭論不斷,甚至將能源議題納入公投。此時若能放下意識形態束縛,觀摩包括中國在內的先進技術發展,或許能找到兼顧安全、環境與供應穩定的能源解方。
臺灣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島嶼,人口僅兩千多萬,卻同樣需要面對產業升級與環境永續的雙重挑戰。如何借鏡他國經驗,並發展符合自身條件的能源政策,將是未來能否維持競爭力與生活品質的關鍵。(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