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Nvidia)在最新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季報文件中揭露,兩大客戶在7月季度合計貢獻公司39% 營收,集中度創新高。根據《CNBC》報導,此細節迅速引發市場熱議,外界關注輝達爆炸性成長是否過度依賴少數大型買家。
根據文件,所謂的「客戶A」貢獻23%營收,「客戶B」則佔16%。相較去年同期,前兩大客戶僅分別佔14%與11%,今年集中度明顯升高。輝達並未揭露實際身分,但確認這些屬於「直接客戶」,意即ODM、OEM、系統整合商或經銷商,而非最終的雲端服務商。
輝達財務長克雷斯(Colette Kress)表示,第二季資料中心業務佔輝達總營收88%,其中約一半來自「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換言之,雲端資本支出與伺服器布建規模,將是決定輝達未來成長的關鍵。
所謂直接客戶可能包括鴻海、廣達、戴爾等ODM/OEM廠,透過上述企業將GPU系統交付給微軟、亞馬遜、Google、甲骨文等雲端業者。文件同時顯示,兩家間接客戶各自貢獻逾10%營收,而且主要是透過「客戶A、B」下單,增加辨識難度。
更引人注意的是,輝達也提到一家「AI研發公司」透過直間接管道帶來「有意義的」營收,引發市場揣測是否與OpenAI、Anthropic或其他新創企業有關。
滙豐證券科技研究部門主管李宜家(Frank Lee)指出,若2026年雲端資本支出沒有更明確上修,輝達股價短期恐缺乏進一步的動能,因此維持「持有」評等。換言之,市場對輝達的依賴結構及雲端投資能否持續擴張,已成下階段的關鍵觀察指標。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法說會中透露,全球AI基礎建設到2030年可望達3至4兆美元規模;若以單一500億美元AI資料中心為例,輝達提供GPU與其他晶片可占總成本70%。
至於外界關注輝達產品重返中國市場的規劃,黃仁勳週四接受美國福斯商業新聞網(Fox Business Network)訪問時指出,「公司已與白宮展開討論,希望能獲准向中國出售性能縮減版的下一代Blackwell GPU,但過程需要一段時間」。
川普本月稍早曾表示,可能允許輝達對中國出口降規版的Blackwell晶片,性能將比完整版削弱30%至50%;儘管商機可期,但在華府內部卻引爆爭議,兩黨議員均擔憂,即便是「降規版」仍可能強化中國軍事在AI能力的發展。